國中八年級語文《蠟燭》優質教案範本6篇 點燃思維的火焰——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精華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W

本文為國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範本,以經典文學作品《蠟燭》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提高閲讀理解和寫作水平,培養情感與品德。教案詳細規劃了思維導圖、課堂討論、作文指導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供教師參考使用。

國中八年級語文《蠟燭》優質教案範本6篇 點燃思維的火焰——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精華分享

第1篇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前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着我吧……》《請你記住,阿遼沙,斯摩稜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為流傳。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長篇小説《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蘇聯紅軍在保衞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蹟。戰爭後期,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1942~1945)。戰後到過美國。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揭露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詩集《友與敵》(1948)。《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

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陸續發表了幾部戰時札記,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記摘錄》(1965)。30年代至50年代發表過幾十篇文藝評論文章,主要評論同時代的作家及其創作。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第二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

“法西斯”是古老的名詞。在古代羅馬的王政時代,因為第七個王塔克文專橫暴虐,引起了人民的痛恨。公元前509年,羅馬人推翻了他的統治。塔克文被驅逐出國後,羅馬人決定不再推選新國王,而是選了兩個首腦代替國王,稱之為“執政官”。執政官有12名侍衞,每人肩上着一種打人的束棒,中間還插着一柄鋒刃向外的利斧。這種刑具就叫“法西斯”,是專門用來處死破壞共和制、企圖恢復個人專制的人。它代表着執政官的最高行政權力。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動盪中,墨索里尼(是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國家法西斯黨黨魁,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犯)在米蘭建立了一個半軍事化的組織──“法西斯戰鬥團”,1921年正式成立“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其名稱就是來源於古代的“法西斯”。這個黨宣稱:國家是絕對的,執行國家的決定是每個人的天職。在這個綱領導下,法西斯黨對內血腥鎮壓人民的反抗,對外又瘋狂鼓吹侵略戰爭。從此,“法西斯”就成為對內專制獨裁,對外侵略擴張的代名詞。

1939~1945年,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着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鋭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擺脱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瀋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準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準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鬥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着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尼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尼亞、蘇丹、埃塞俄比亞、意屬索馬里、厄立特里亞,意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準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幹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準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鬥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裏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準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

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餘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鬥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鬥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意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羣眾的反法西斯鬥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範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醖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

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瞭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日~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

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意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羣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羣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佈,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鬥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被徵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餘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佔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國中八年級語文《蠟燭》優質教案範本6篇 點燃思維的火焰——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精華分享 第2張

第2篇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摹寫。閲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對象相同的反覆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2、目的尋讀,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與描寫。

⑴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着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⑵ 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⑷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⑸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⑹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⑺ 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⑻ 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⑼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⑽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⑴ 她又在衣袋裏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⑷ 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杆附近,聳立着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鏽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着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⑸ 他們圍着墳堆,靜默地站着,看着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⑹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⑴ 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

⑵ 這時候,一個披着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

⑶ 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⑷ 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① 她從地窖裏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裏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③ 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裏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裏,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② 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

③ 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3、“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使用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正義戰爭。戰爭使億萬人民處於法西斯的鐵蹄之下。然而真正強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間藴藏着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民是真正的銅牆鐵壁。正如毛澤東所説:“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與課文相似的是,《勇氣》寫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處於被侵略國的人民與解放人員之間發生的故事,並且文中也有“兩種勇氣”“兩次收留”,為學生嘗試“歸類品味”閲讀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為這種學法的“試驗田”。

第3篇

學習目標: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一、自讀課文,感悟老婦人的形象,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小組合作交流)並勾畫生字生詞,交流展示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3、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a.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b.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燃在紅軍戰士的墳頭,老婦人又靜靜地在寒夜守護着紅軍戰士。全文就是這樣在詩意般的境界中抒寫了那“不會熄滅的火焰”,這樣的結尾又有怎樣的含意?

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1.目的尋讀: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找出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進行交流,並且説出為什麼。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討論:作品中反覆描寫戰爭的場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新課標第一網

4.作品中如何刻畫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總結概括老婦人的形象?

例如、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四、拓展延伸: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小組內探討交流

匍匐( )( )腋窩( ) 閃爍( ) 鞠躬( )( )

二、你一定能正確解釋下列詞語!(相信我!沒錯的!)

老婦人跪在那坑裏,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到底,她把坑裏的水全舀幹了。於是她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

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裏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

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

然後,她雙手捧起彈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這麼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經完全被泥土蓋住了。老婦人還沒有滿意。她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又休息了一會,她又捧起土來繼續蓋上去。幾小時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個小小的墳堆。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裏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

1.“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這句話中,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説明?

2.“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類似這樣的語句在文中出現了好幾次,有什麼作用?

一、pǎi jiàn lì jiào pú fú yè shuò jū  gōng chàn

三、1.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説明,表現了蠟燭對老婦人而言是多麼的珍貴,多麼有意義,從而為下文老婦人把這對珍貴的蠟燭點在犧牲的戰士墳上作鋪墊,表現了老婦人對犧牲的戰士的無比悲傷、無比敬意,像一個母親對待自己犧牲的兒子一樣,也表現了老婦人對侵略者的痛恨與蔑視。

2.反覆的修辭,有強調突出的作用。突出了老婦人無所畏懼的精神。突出了這種精神的神聖與崇高。

第4篇

通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上第三課《蠟燭》。你們應該都有用過蠟燭吧,那我考考你們:我們經常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用到蠟燭?(提問:讓學生思考後回答

?明確】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們過生日,家裏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裏蠟燭起着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是用來寄託懷念、哀思。此外, 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温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麼這篇課文為什麼以“蠟燭”為題,有什麼深意呢?(帶着這個問題,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瀏覽下這篇課文,並給每段段落標上序號。)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集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鞠躬(jū gōng): 彎身行禮. 瓦礫(wă lì): 破碎的磚頭瓦片.

鞠躬(jū gōng): 彎身行禮. 地窖(jiào):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憊,身上一點力氣 也沒有。 也作“精疲力盡”。

名副其實( fù ):名聲,名義和實際完全一樣。 副:相稱,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聲、精神、事蹟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垂:流傳。

顫巍巍(chàn wēi):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

1、戰爭是殘酷的野蠻的,它帶給人類的是屠殺、是毀滅。同學們請看下這些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當看完這些圖片時,也許你們就會對這篇課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確: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寫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其暴屍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地將其掩埋,並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燃在戰士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文章主題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文中老婦人對烈士的情感可概括為“敬愛”和“哀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對蘇聯紅軍充滿敬意;戰士犧牲,她心情無比沉痛,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一種忘我境界,不顧安危,出入炮火,獻出心愛之物,徹夜守墳。

本文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的戰鬥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1)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補充説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戰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2)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着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一點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燭光,“不會熄滅”、“永遠燃着”是有象徵意義的。象徵着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徵着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徵着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着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説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脱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重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這句話描寫了老婦人的動作。雖然沒有説話,但是此時她的心理是極為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獻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本文特別注意環境描寫,用以烘托氣氛、襯托人物。文中多次對炮火進行描寫,例如文中第16段“德國人還在轟擊”,第18段“德國人還在開炮”,第27段“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等等,這樣多次重複的描寫,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當時的氣氛——緊張而激烈的戰鬥,另一方面也看出敵人的瘋狂。而與環境惡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婦人的臨危不懼,她不顧艱難,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為烈士埋葬,所以老婦人在炮火中的行為就格外感人。

一般文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包括表情描寫)和心理描寫,而本文對主要人物——老婦人的刻畫着重在動作描寫上。文中重點刻畫了老婦人對烈士遺體的掩埋,每一個動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麼認真。不難體會到,是紅軍戰士們的英勇氣概打動了她,激勵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動作都包含着對烈士的敬意。她捨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並把自己最珍愛的寶物奉獻給了可敬的烈士,表現出她對烈士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蠟燭是這篇文章中一個小小的道具。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文章對於燭光的描寫,更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這燭光象徵着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着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情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摯的情誼,戰爭才能夠取得勝利。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鬥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牆,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着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文章的哪些部分感動了你?為什麼它使你感動?如果作者換一種寫法,你還會被感動嗎?

戰爭留給我們的是什麼?戰爭留給一個民族的是什麼?在面臨戰爭,面臨滅亡的時刻,每個國家的人民表現出來的又是什麼?

第5篇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集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其暴屍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地將其掩埋,並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燃在戰士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

⑴文中老婦人對烈士的情感可概括為“敬愛”和“哀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對蘇聯紅軍充滿敬意;戰士犧牲,她心情無比沉痛,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一種忘我境界,不顧安危,出入炮火,獻出心愛之物,徹夜守墳。

本文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的戰鬥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⑵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找出文中下列內容: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徵。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勞力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第6篇

?蠟燭》寫的是1944年9月19日,紅軍決定偷襲貝爾格萊德薩伐河上的一座橋,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戰士犧牲了,為了儘快攻佔那座橋,紅軍沒來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他。本文特點是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於一點,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作品感人之處是詩意般的表現出這種感情的深度和濃度。所以宜從各方面體會這種情感的深度。看炮火連天,想老婦人不顧生死;看年老體弱,想老婦人力量的源泉;看保護遺體,想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看燭光閃爍,想老婦人奉獻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會大大減弱,另外本文意藴豐富,有許多意味深長的句子,宜細細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將注意力放在意藴豐富之處,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可以讓學生提問,也可以向學生提問,確立探究方向後,逐一研討,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本課時設計如下步驟: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炮火是葬禮的伴奏音樂,炮彈炸出來的水坑是埋葬地點,墳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來的,舉行葬禮的人與被葬的人素不相識,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

1、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生:課文寫的人物有五個紅軍,一個老婦人,還有德國人。

生:德國人做的事情是阻止他們偷襲,不斷用炮襲擊他們。

師:大家分別説出了文中人物各做了什麼事情,但這些人物、事件之間是有聯繫的。請你們考慮。如果把文中所有人物和事件綜合起來,想想他們之間的關聯,該如何敍述這件事情?

生:五個紅軍決定偷襲一座橋,德國人嚇壞了,不斷地用炮轟擊他們。

生:德國人的炮火很猛烈,五個紅軍,兩個輕傷兩個重傷,還有一個犧牲了。

生:為了儘快攻佔那座橋,紅軍沒有時間埋葬犧牲的戰士,老婦人就親手把他埋葬了。

師:不錯,大家的表述已經綜合地反映了人物和事件之間的聯繫,這還不夠,希望同學們能用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既能表達出文中所有人物、事件之間的聯繫,又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一想,該怎麼説?

生:五個紅軍決定偷襲一座橋,在德國人猛烈的炮擊下,兩個輕傷兩個重傷,還有一個犧牲了。附近的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死了的那位紅軍。

師:正確,概括比較全面,如果能加上時間,地點就更好了。

生:1944年9月19日,紅軍決定偷襲貝爾格萊德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德國人為了阻止他們的偷襲,用炮火不斷地轟擊他們,在德國猛烈的炮擊下,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了,為了儘快攻佔那座橋,紅軍沒來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婦人親手埋葬了他。

師:很好,這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比較清楚了,大家再想一想作者着力寫的是什麼?

複述課文,從而提煉課文梗概是語文教學中經常進行的環節,而這個環節往往是令學生不感興趣的,且語言組織的也不恰當。要想讓學生如行雲流水般説出,除了加強朗讀,在朗讀中感知,在誦讀中品味,在朗讀中揣摩外,還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即像上面的教學片斷那樣,師做恰當的提問,適時的引導。使問題由淺而入,由深而出,把“複述梗概”這樣一個大問題化難為易,化整為零,化大為小,而且又層層相聯,環環緊扣,最後得出課文梗概真可以説是水到渠成。

素質教育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説的再恰當不過了。而上面的片斷體現的再完美不過了。教師的提問恰是引導學生做主體的關鍵,只有教師引導好了,學生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正是我以後的教學中所追求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