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二年級教案7篇 "鍛鍊閲讀理解能力:二年級語文課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9W

本教案是針對國小二年級語文課程的教學計劃,旨在幫助學生從多個方面全面提高語言能力。教案包含了聽、説、讀、寫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融入了課文原則、閲讀理解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為後續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國小語文二年級教案7篇

第1篇

(課件:點擊新年好歌)。會唱的我們一起邊拍手邊唱。每到新年我們都要相互祝福,你知道平時都用哪些方式向我們的親戚朋友表達自己的祝願嗎?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的題目就叫做《賀年片》。

國小語文二年級教案7篇

第2篇

1、 板書“夏天”。看到“夏天”這個詞,你想到了什麼?

(隨機積累一些成語,如:汗流浹背揮汗如雨汗如雨下等)

2、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4課夏天,看看文中寫的是怎樣的一個夏天?

(2) 組長檢查組員繩子的讀音,比較難的字組員一起想個好辦法記住。

(3)抽查各小組生字掌握情況。並當場書空聽寫:圈柳烤

2、 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遍課文,找出文中哪一段寫下雷雨時的情景?

1、 自由讀,讀後説説這是個怎樣的夏天?(學生充分説)

2、 文中沒有出現一個“熱”字,你從哪裏感受到天氣熱?

3、 如果要你給文中雷雨前畫一幅畫,你打算怎麼畫出那份悶熱?

4、 太陽像個大火球時,熱得不得了。其實,雷雨前沒有太陽的悶熱也會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3) 學生自由讀,這是個怎樣的天氣?你從哪裏讀懂的?

5、 炎炎夏日,天氣又悶又熱,多麼希望老天能下一場雨啊!茅盾《雷雨前》最後一句就是“讓大雷雨沖洗出個乾淨清涼的世界!”此時真的下雷雨了,而且嘩嘩譁下得很大,你的心情怎樣?

(2) 再回頭讀雷雨時部分,此時除了讀出雨的大,還要讀出痛快高興。

第3篇

1、 談話激趣: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來到語文園地,裏面有許多遊覽區,咱們先到“詞語超市”這個遊戲去看看吧。

2、 學生認讀12個詞語,先讀一讀,仔細觀察,發現什麼祕密?

6、 練習用“abb的什麼”説詞語,幫助學生積累詞彙。

1、 談話激趣:咱們告別“詞語超市”,又來到“寫字板”遊覽區,請你認一認這些生字。

1、感悟詩的意境,體會夏天雨後遊玩嬉戲的.歡快心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語文生活中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的興趣,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説説自己未來選擇的職業,並能説清楚原因並寫下來。

2、 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你們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你的感覺嗎?

3、 説一説她為我們描述了怎樣的的一幅雨後歡快的場景,(板書課題)

2、 讓學生自由地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自己利用一切辦法解決不認識的字。

(2) 雨後,有一羣孩子正在歡快地玩樂,我們應該怎樣的語氣去朗讀呢?

(3) 指導學生體會小哥哥和小妹妹的心情,用歡快、高興的語調,讀出小孩的任性與調皮。

1、 導入:我們每一個小朋友都盼望自己快快長大,心目中都有自己喜歡的職業,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呢?

4、 師生共同交流,學生説,教師説,教師評,學生評。

第4篇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閲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閲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且能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讀”在閲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何樂而不為呢?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閲讀。是為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切入點猶如是照相攝影時尋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裝設計師在衣料上最關鍵的一剪。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啟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説話。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敍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第5篇

1、結合兒歌學習6個帶有“方”字的新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學習字音、分析字形,能正確規範書寫4個生字。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誰?(出示“方”)

師:你以前在哪個字裏見到過它?(學生思考、回答:放、房)

導入:“方”字除了這兩個朋友,它還有很多新朋友呢!它們就藏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兒歌中。(學生朗讀課題)

1、朗讀課文,要求:書平放,手指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拼拼音。

指導:左邊的耳刀和“山”有關係;古時候對女子有一種偏見,認為女子總是妨礙別人的利益,所以“妨礙”的“妨”有個“女字旁”。

芳:讀字、詞,記字形,讀句子。出示圖片指導朗讀。

紡:讀字、詞,記字形,讀句子。出示圖片理解紡織廠、紡車、紡線。

舫:讀字、詞,記字形,讀句子。出示圖片理解石舫,簡介“石舫”。

第6篇

3.師:是的,今天老師就要帶同學們到北京去旅遊一番。

1.師:讓我們把課本打開,同學們試着把課文讀一遍,並畫出生字。

2.師:讀生字的字音,再將生字連成詞讀一讀。(幻燈出示詞語。)

3.請“小老師”帶大家讀詞語,願意讀哪個就讀哪個。

(1)師:同學們,你們的詞語讀得可真不錯,你們能把課文也讀好嗎?

(2)師:請一位同學來試一試,老師給他配上音樂。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北京的哪兒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麼地方旅遊?

(總結:讀書要聲音響亮、有感情、字音要讀得準、注意停頓。)

(放幻燈片,展示天安門以及天安門廣場畫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師:讓我們看看課文中是怎麼説的。(教師範讀第二自然段。)

小組選出代表配樂比賽朗讀第二自然段,評出“最佳朗讀獎”。

師:好,剛才是老師帶領大家去參觀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的,這一次,老師讓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馬路。

幻燈出示北京馬路和立交橋畫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師:先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再讀讀文字説説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分男、女生比賽朗讀第三自然段,評出“最佳朗讀獎”。

集體朗讀第四自然段。用“有……還有……”“到處……到處……”説話。

放幻燈,播放北京各種名勝古蹟、公園、高樓大廈畫面,讓學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組合,互相討論看到了什麼,以某個景點為例,續編一個自然段。

當回“小導遊”:分小組選代表上講台演講續編的內容,教師放幻燈,配上相應的圖畫。“遊客”有問題,也可以向“導遊”提問。

師:北京是我們的首都,她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厚,把你收集來的關於北京資料告訴大家。

第7篇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二年級學生閲讀提出了明確要求: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做到以趣激學。在開課時,讓學生帶着疑惑“我們見過的魚都在水中游,你聽説過會上樹的魚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跟隨故事去了解這種魚”,導入到課文的學習中,調動了他們的學習慾望。並通過第3自然段的學習中的“奇怪”一詞,不着痕跡,抓牢課文。為了學生積累詞語,我在複習詞語這一環節,抓住本文動詞多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到這類詞語的特點,喜歡讀這樣的詞,並能在課外閲讀時關注這些詞。例如:教學“脹大”、“又是叫又是咬”等詞時,我們就引導學生從這些詞裏能體會到彈塗魚的厲害。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學生詞語的意思。在教學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先抓住詞語再指導朗讀,這樣讀的效果就很明顯。

這篇課文教學中我們還創設了一些情景,分配角色,引導學生漸漸進入文本,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因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應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教學中,我以讀為本,把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讀,去和文本直接對話。在課堂上我經常採取了形式多樣朗讀方式,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而在此課中,角色鮮明,對話語言極具個性,學生對分角色朗讀積極性很高,因而我順勢引導,這樣,能讓學生體會到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甚至產生許多自己獨特的想法。這樣,閲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也落到實處。與文本中的人物心靈相通,換位體驗,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情感。在教學第4——8自然段通過角色朗讀表演來蝸牛瞧不起魚兒,魚兒卻消滅了他們,看出彈塗魚的厲害。當學生讀得不理想時,我又引導學生關注後面的兩個問號。並自己帶着表情範讀,最後,學生都能讀出疑惑的語氣,學生彷彿自己真的就是那隻小黃雞,一下子就被帶入到文本的情境中來了。來,這樣學生一看就明白蝴蝶的演變過程。並將“空殼”這個詞放在青蟲和“蛹“的中間。讓學生明白:哦,原來空殼是青蟲變成蛹之前脱下來的皮。將書中沒有説明的部分再重點突出了。

當然,在這堂課中也出現遺憾之處。指導學生朗讀時,有的學生雖然能把握讀的語氣,很想把課文讀好,但仍由於不熟練,發生漏字、添字的情況,影響了讀的效果。所以,在預習和第一課時一定要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才能為第二課時的有感情做好鋪墊就是在評價時,雖然對學生回答問題有指導性,但激勵不夠。

這節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孩子們多讀書,在讀書中感悟,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