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案7篇 「建立數學基礎從一年級開始:一份優秀的一年級數學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一年級數學教案是幫助國小一年級學生掌握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教學資源。教案強調學生的實際體驗和操作,提倡教師以遊戲化的方式指導教學,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掌握數學。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些有關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內容和重要性討論。

一年級數學教案7篇 「建立數學基礎從一年級開始:一份優秀的一年級數學教案」

第1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27頁。

1.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徵;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一些特徵;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2)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徵。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圖形卡片、實物風車,學生準備:圖形卡片、做風車的材料。

教師出示一個風車,並以談話引入:同學們看,這是什麼?

師:你們喜歡風車嗎?誰動手做過這樣的風車?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要用哪些東西?

1. 師:你們説得很對,做風車的風葉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正方形上個學期跟我們見面了,是個老朋友了,請你回憶一下,上個學期除了正方形你還認識哪些平面圖形?

[以親切的談話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識,很自然地引出了長方形,找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繫,方便了下面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的教學。]

2. 師:對,它們都有四個角、四條邊。先來看長方形,它的四條邊有什麼特點?

師:也就是兩條長邊一樣長,你怎麼知道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師動手摺)。你説的很正確,兩條長邊一樣長。你們能説説兩條短邊會出現什麼現象嗎?

師:除了用摺紙的方法,還可以有什麼方法知道兩條長邊、兩條短邊一樣長?(用直尺或繩進行測量……)

師:看,這是我們剛才摺紙時留下的痕跡,老師用筆把它描出來。(師動手用紅粉筆描)快看,一個大長方形分成了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長方形。換句話説,如果有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長方形就可以拼組成一個大長方形。

[先讓學生觀察圖形的邊,得到一個猜想,並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證明他們的猜想,體現了觀察→猜想→證明的認知過程。對於學生可能用的多種方法,教師都給予鼓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師:你們同意嗎?那就用你桌上的白正方形紙折折看吧,可以和旁邊的同學商量商量。同樣我們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知道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

[學生動手證明,可用不同的方法,教師巡視給予指導。]

師:看,這是我們剛才摺紙時留下的痕跡,老師用筆把它描出來。(師動手用紅粉筆描)快看,一個大正方形分成了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換句話説,如果有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就可以拼組成一個大正方形。這還有一種剛才摺紙時留下的痕跡,老師用筆把它描出來。(師動手用紅粉筆描)快看,一個大正方形分成了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換句話説,如果有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就可以拼組成一個大正方形。

師:説了半天了,你們想不想動手拼一拼。快看看你們手裏有什麼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1. 師:左面4列的同學拿出2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長方形;右面4列的同學拿出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要求求你們用手中的圖形拼組出一個大的平面圖形,看誰拼的方法多,還能最先拼好。開始。

2.選一些形狀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平面圖形?

[利用圖形卡片的拼組,體會圖形間的聯繫及邊的特徵。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對於學生的不同拼法,教師應給以鼓勵,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新理念。]

師:剛才同學們用各種圖形進行的拼組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圖形的拼組,同學們表現都非常好。(板書課題)

師:現在老師想請你們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一個忙。老師家買了許多地板磚,一般四塊地板磚就能拼成一個圖案,現在老師這兒就有四塊地板磚的樣本,請你們發揮想象為老師家設計地板圖案,你們願意嗎?

[以幫助老師設計地板磚為引子,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以地板磚的樣本拼組,感受圖形的對稱之美。]

老師非常感謝你們,要送給你們每人一件小禮物。(出示熊貓圖),你們喜歡嗎?不過這件禮物需要你們進行拼組才能得到。(指導學生進行拼組)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通過你的觀察、動手驗證了兩種圖形邊的特點,還幫老師設計了地板圖案。你們想不想親手做一個漂亮的小風車?這裏有做風車的過程(出示分解圖),你能説説怎樣做嗎?(在正方形紙上剪出四個三角形,就做成了風車。)

可是老師想出個難題來考考你,老師手裏有張長方形的紙,你能用它做一個風車嗎?(把長方形的紙剪成正方形的經紙再做。)

出示圓形,問:這是什麼形狀?用圓形紙做風車,先做什麼?(把圓形的紙剪成正方形的紙再做。)

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各種圖形的紙做一個風車呢?注意:在做風車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哪些圖形?

(全班同學動手做風車,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生:我先把一張長方形(或圓形)的紙剪成正方形,在正方形紙上剪出四個三角形,就做成了風車。當這個風車轉起來時就是一個圓。

[讓學生在做風車的過程中體會多種圖形間的轉換和聯繫。]

一年級數學教案7篇 「建立數學基礎從一年級開始:一份優秀的一年級數學教案」 第2張

第2篇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談話引入小朋友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國小生了,要與老師一起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是很有用的,學會它你就能增長本領,會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你們會從1數到10嗎?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看圖數數。

1、出示教科書2-3頁彩圖。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一所美麗的鄉村國小。大家看看這裏都有一些什麼呢?

(1)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裏有幾面國旗?用數字幾表示。

(2)生答有一面國旗,一位老師可以用數字“1”表示。

3、認讀1-10各數。10個數都數完後,教師讓學生讀一讀這些數。

4、數教室裏的實物。這幅圖上有這麼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麼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三、小結:今天我們一起數了美麗的'鄉村國小裏的人呀,紅旗呀,花和鴿子等許多東西,還數了我們身邊的門窗,鉛筆等事物,小朋友們還可以數一數我們校園裏的事物。

第3篇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教科書是在第一課“師生交流”的基礎上開始的。比較的思想和方法是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本單元結合學生的遊戲和身邊熟悉的事物,通過學生能夠理解的一些簡單概念,初步瞭解比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內容有“同樣多、多些、少些”“高矮”“長短”“大小”和“輕重”等。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和書本內容的聯繫,要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交流,豐富和提高。使學生體會比較的思想和方法,經歷簡單的推理活動,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和學習中的樂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同樣多、多些、少些”“高、矮”“長、短”“大、小”和“輕、重”的含義,會判斷並會用這些術語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做遊戲”“討論、交流”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瞭解比較的思想和方法,經歷將生活中的事物用數學語言描述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了解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數學的內容,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善於思考的習慣。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結合具體事物説出“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以及“誰和誰同樣多”。過程與方法:通過做遊戲,使學生體驗多、少和同樣多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做遊戲,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學習的快樂。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進行高矮、長短的比較,瞭解這些概念的含義,使學生能夠進行高矮長短的比較。

過程與方法:通過呈現身邊的事例及實踐活動,瞭解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教學準備:課件、鉛筆、粉筆、線繩

知識與技能:通過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體驗,瞭解大小的含義,感受物體的輕重,並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用天平表示的圖,説出哪個物體輕,哪個物體重。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親自體驗,感受物體的大小和輕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利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初步的數學思考和簡單的推理。

教學準備:課件、天平、蘋果、羽毛球、飲料和麪包實物。

第4篇

北師大版第一冊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第二課時《小芳的一天》。

1、知識與技能:鞏固認讀鐘錶,體會整時過一點或者整時差一點的情況,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

(1)通過看一看,認一認,比一比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認識整時過一點或者差一點整時的情況。

(2)通過看一看,撥一撥,連一連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認讀鐘錶。

(1)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有一個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們的學習中來。她的名字叫小芳,她給我們帶來了她一個上午的時間安排,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課題:小芳的`上午)

(1)多媒體課件出示書上第一幅圖,讓學生認一認圖中的鐘表。

提問:①、小芳在什麼時間幹什麼?(六時剛過一點點的時候刷牙)

情況一:認為是6時,教師引導:看一看分針正好指向12麼?分針剛剛走過12,應該是6時剛過。

情況二:認為是6時3分,教師予以肯定,並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情況三:認為是6時剛過,教師引導6時整的時候時針正好指6,

教師小結:分針剛剛走過12,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剛過。

(2)多媒體課件出示書上第二幅圖,讓學生認一認圖中的鐘表。

情況一:7時55分,教師予以肯定,並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

現在時針接近8,快要走到8;分針還不到12,應該是快8時。

情況二:8時55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進行辨認,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情況三:快8時,教師予以肯定,並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教師小結:時針接近幾,快要走到幾,分針還不到12,就是快幾時。

?引導學生觀察鐘面,嘗試認表,教師幫助總結整時過一點或者差一點整時的特點。】

(3)第三幅圖,是9點整,學生認讀沒有困難。問學生:你是如何認讀的?(9時整的時候時針正好指向9,分針正好指向12)

(4)第四幅圖,放手讓學生認讀,並説説自己是怎樣讀的。

(快10時現在時針接近10,快要走到10,分針還不到12,應該是快10時。)

剛才老師和小朋友又學會了認讀新的時間,現在同學們把時間和小芳在做什麼連起來説一説,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過的?從小芳的身上,同學們學到了什麼?

讀出兩個鐘面的時間,比較他們有什麼不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集體彙報)

(12時剛過的時針剛剛走過12,分針過了12;快12時,時針接近12,快要走到12,分針還不到12。)

教師揭示“整時過一點”和“差一點整時”的特徵:由於時針、分針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時間不同。幾時剛過的鐘面是時針剛剛走過幾,分針過了12;快幾時的鐘面是時針接近幾,快要走到幾,分針還不到12。

?通過比較12時剛過和快12時的區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整時過一點和差一點整時的印象,掌握整時過一點和差一點整時的基本特徵。】

1、第一題,小動物讀得對不對,請你把錯誤的讀正確。

(先讓學生獨立辨認,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集體反饋)

①小燕子:第3個鐘面上的時針指向6,分針指向12,應該是6時。它把時針和分針搞錯了!

②小狗:它的鐘面上的時針就快到12了,分針也快到12,應該是快12時。

每組小組長拿出"快樂的星期天"的情境圖,小組合作,在圖上帖上自己組選擇的合適的時間。

2、再在組長的帶領下將鐘面貼在"快樂的星期天"的情境圖上。

2、作業:在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第5篇

利用連加、連減的計算經驗直接嘗試計算加減混合試題。通過學習經驗的遷移讓學生大膽嘗試計算。隱退教師角色,促使引導學生自己來嘗試,自己來討論,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很好的發揮。重視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充分開展學生的差異資源。發揮優生的作用,開展互幫互學,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使每一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習數學是為了使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數學學習,應使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幾方面得到發展。因此教材結合計算的教學,安排應用數學解決問題,初步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加減混合在教科書75頁。它安排在連加連減之後,與之採用了同樣的編排方式,目的是使學生能聯繫連加連減的方法,來學習加減混合計算。教材安排的生動的插圖,有利於學生從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計算第二步,逐步過渡到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記憶在頭腦裏去完成第二步計算,以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上節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意義和計算方法,對於需要兩步才能計算出結果的算式,基本上已經掌握要先計算第一步的得數,再用第一步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進行第二步計算。本節課的加減混合,也需要進行兩步計算。有了前一節的基礎,就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知識的學習。但還是不能忽視加減混合計算的另一個難點-----由於前後兩例題計算步驟所採用的計算方法不一致,使計算過程不能順利進行,因此,教學時非常有必要創設具體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第一步計算和第二步計算的意義。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與討論,初步理解並掌握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掌握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2、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解決問題:能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鞏固等學習活動,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培養與人合作,有條理、清晰地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情感與態度: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掌握計算加減混合式題的方法,能熟練地口算出得數。

記憶第一步的計算得數。教學關鍵是理解算式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和培養心記能力。

1、利用連加、連減的計算經驗直接嘗試計算加減混合試題。通過學習經驗的.遷移讓學生大膽嘗試計算。

2、隱退教師角色,促使引導學生自己來嘗試,自己來討論,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很好的發揮。

3、重視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充分開展學生的差異資源。發揮優生的作用,開展湖互幫互學,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使每一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佈置:在操場上畫好遊戲的圖形。

師:小朋友看着這兩個算式你能編一個小故事嗎?可以説説你身邊的事。(請學生自由説,如:森林裏3只小鹿在找食物,沒過多久跑來了4只,後來又跑來了2只,現在一共有幾隻小鹿?)讓學生説説計算的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説説在7 - 3 - 2 =的計算中第二步是哪兩個數相減。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看題説故事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算式意義的理解,把抽象與具體相結合,便於學生理解,與實際接軌。同時還讓學生説計算的步驟這樣有利於新知的學習。

根據學生對畫面的描述,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

(1)教師電腦演示:4只天鵝在湖面上,又飛來了3只天鵝。)看到這一情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湖裏有4只天鵝,又飛來3只天鵝,可以提出湖裏一共有幾隻天鵝?的問題。

師:要算湖裏有幾隻天鵝怎樣列式?教師根據回答板書:4 + 3

(2)教師操作屏幕,上面出現湖裏7只天鵝飛走2只的場面。

師:湖裏的2只天鵝洗完了澡拍着翅膀飛走了,現在還有幾隻天鵝?接着我們該怎麼列式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4 + 3的後面寫上-2,把算式寫完整並讀算式。

(3)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剛學過的連加、連減有什麼不同?能給它取一個名字嗎?(學生自由發言。)

(4)引出課題: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運算,我們把它叫做加減混合。(板書:加減混合。)學生齊讀課題。

(1)誰能再讀一讀這道題,對照圖畫來説一説4+3-2所表示的意義。(指名説)

②學生彙報。根據學生的敍述過程在屏幕上的算式中4+3-2中標明計算順序。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根據已有的知識,找到新知識的切入口,有效突破新知的重點。

師:美麗的小湖上,天鵝又發生了新變化。(電腦演示修改後的例2:湖中5只天鵝,先飛走2只,又飛來3只。)你能把圖意説給大家聽嗎?

生:因為圖畫上是5只天鵝先飛走2只,只有用減法先算出5只天鵝飛走2只湖裏還剩幾隻後,才能算出飛來3只後湖裏現在一共有多少隻天鵝?

生:是5減2的得數3與3相加。(教師配合學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個方框裏寫上2,並在屏幕上閃動。

4、 師生共同小結: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從左到右)

設計意圖:教學時扶放結合,觀察概括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乘汽車(電腦演示:車上有6位乘客,到了車站後走下了2個,但又上了3個。)。

2、引導學生擺小棒先在桌上擺上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後又添加4根。讓學生根據小棒擺的過程把算式7-()+()=()填寫完整。並讓學生結合擺小棒的過程説説算式7-3+4=8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2)帶領學生來到操場分別選三位同學分成兩組進行活動,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這樣有助學生在活動中實際感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的過程,提高計算能力。]

第6篇

1、經歷從實際情景裏提出並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十幾減9。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發展探究、思考的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3、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講到小猴子水果店裏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掛圖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來了,它對小猴子説:我買9個。你們能看圖提出哪些要解決的問題呢?

講述:假如用小棒來表示,你應該怎樣擺、怎樣算?(學生擺學具)

2、請大家先獨立思考,再四人一組互相討論:13個怎樣減去9個?

第7篇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教材國小數學第一冊第23-24頁的內容。

(1)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有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材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化重組,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導入新課時,我先創設一個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動感畫面,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鮮明的色彩和生動直觀的畫面。所以,我設計的練習都憑藉直觀的畫面,讓每個學生在輕鬆活潑氛圍中積極思考,主動發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再鞏固、內化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

先出示一個多媒體的動感畫面;然後老師導入:今天,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樹林裏看看請仔細觀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組的小夥伴説一説。最後交流彙報:①大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一共有5只小鳥。②我看到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合起來就是5只,列式為:4+1=5(只)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1)老師導入:4加1等於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流程:①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組交流,探討多種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彙報。學生可能有以下的説法:

第五種:原來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合起來就是5只小鳥,4和1組成5,所以4+1=5。(給予高度的評價)

(2)對學生的回答,老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最後提出質疑:一道題有很多的算法,讓學生説説最喜歡哪種算法?為什麼?重點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知識來進行計算比較簡便。

(3)最後小結:老師介紹自己喜歡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因為這樣計算比較簡便、比較快。

(1)第一層練習:教科書24頁上做一做的第1題。把左、右兩幅圖製成電腦課件,直觀展示貓的活動情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同桌互相説説圖意再填上數,並説説計算方法最後,可將算式3+2=5 2+3=5 排列起來,如:{3+2=5。}讓學生比較異同,使學生直觀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4頁第2題也是通過(看圖説圖意填數説計算方法)的過程進行練習,最後把算式排列起來,加深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7頁第4題的練習方式和前面兩道題基本相同。

(2)第二層練習:聯繫生活,豐富聯想。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個蘋果,下午又吃了1個,一共吃了多少個蘋果?②今天媽媽買了3條金魚回來,爸爸又買了2條,合起來有幾條金魚?

(3)第三層練習:分組進行拼圖比賽。要求:先算出圖片上算式的得數,然後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小組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算得快,圖畫拼得最美,最後由學生互相評選出優勝小組,獎勵一面勝利紅旗。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參與計算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

5以內的加法是新課程教材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認識了5以內的數和初步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標準》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本冊計算教學部分的突出特點是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所以,根據這一理念和現代教學觀念並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以下的教學思路:1、利用多媒體的動感畫面,導入新課。2、分小組互相交流,探究發現。3、結合教學內容分層練習,鞏固深化,加深對加法的理解。4、總結、歸納,提出質疑。從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造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觀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學習數學是為了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這一練習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的含義。讓學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識,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飛學生的想象,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並且又遷移、默化地滲透了美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