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彙總3篇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啟發幼兒的探索精神與科學思維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3W

本文收集了多份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範文,涵蓋了生物、物理、地理等多個科目,教案內容豐富有趣、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適用於中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考和借鑑,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提升。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彙總3篇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啟發幼兒的探索精神與科學思維

第1篇

引導幼兒學習10的形成,能手口一致地點數10個物體,知道9添上1是10。

教師出示花園背景圖,請幼兒數一數紅花有幾朵?黃花有幾朵?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

教師操作花朵卡片,幫助幼兒理解9添上1是10,並認讀數字10。

教師利用小蜜蜂到花園採蜜的情節,鞏固幼兒對9添上1是10的理解。

請幼兒自己數一數幼兒用書上的物品,數一數哪些物品是9個?哪些物品是10個?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結果

組織幼兒交流統計的結果,並集體想辦法讓物品一樣多。

五、活動延伸:區角活動中,讓幼兒繼續觀察擺放的物品哪些是10種或10個。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彙總3篇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啟發幼兒的探索精神與科學思維 第2張

第2篇

區角活動是孩子喜愛的且適合智力開發、能力發展的活動形式。我們班幼兒都很喜歡玩區角活動,特別是對玩具展覽區情有獨鍾。因此我們把每個星期星期五定為玩具分享日,讓幼兒交換着玩玩具。在活動中我發現他們對各種會動起來的玩具特別感興趣。但是,當我問他們:"你們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動起來?他們是靠什麼動起來的嗎?"他們都很迷惘,無法回答我的問題。所以,我就想讓他們在原有玩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幼兒在實踐中探索各種不同的玩具是靠什麼動起來的。

1、引導幼兒探索,觀察利用慣性、發條、電等能使玩具動起來的現象,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慾望。

2、對探索活動感興趣,並能大膽地講述探索過程與結果。

汽車、飛機等慣性玩具、發條玩具、電動玩具若干、三個筐、鈕釦、繩子若干

一、創設環境、直接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友最喜歡玩玩具了,我們每個星期都有一次玩具分享日。今天小朋友又帶來了很多玩具,但是今天小朋友玩的時候要想一想怎樣讓你的玩具動起來?

1、玩好以後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玩具?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

1、我發現剛才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現在請小朋友説説你剛才玩了什麼玩具?你是怎麼讓它們動起來的?(請小朋友分類擺放)2、XX玩具、XX玩具、XX玩具我們用手推着動的,手放了以後它們還會動,它們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慣性玩具。小朋友一起叫一下它們的名字叫慣性玩具。

3、XX玩具、XX玩具、XX玩具都需要上了發條才會動的,我們也給它們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發條玩具。

4、我們再來看一下XX玩具、XX玩具、XX玩具它們都是靠什麼動起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肚子裏都藏了什麼東西?(電池)原來它們是靠電池才動起來的,打開開關按紐電源接通了它們才會動起來。所以它們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電動玩具。

三、幼兒再次探索進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對玩具動起來的影響

1、剛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寶寶分類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發條玩具的時候,發條拉的短一點和拉的長一點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2、我們再看一看慣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點和輕一點,它們開的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4、教師小結:原來發條玩具的繩子拉的越長,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遠;拉的短一點它就跑的慢一點,近一點。慣性玩具推的重一點,它就跑的快一點,遠一點;推的輕一點,它就跑的慢一點,近一點。

1、剛才這麼多有趣的玩具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了小朋友玩得更開心才設計出來的,所以小朋友要愛護它們。現在老師也要請小朋友用你們能幹的小手來做一件玩具?是什麼呢?(教師出示鈕釦和繩子)

4、幼兒自由製作玩具(打結的時候可以請其他老師幫忙,但是要注意禮貌)。

5、今天小朋友做了一件慣性玩具,以後我們到區角里去做電動玩具、發條玩具,好嗎?現在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玩我們做的'玩具吧!(教師帶幼兒走出活動室)

本次活動的教育資源來自於孩子們喜歡的事物玩具,作為中班的孩子有他們的年輪特點,有意行為開始發展,適應了科學活動提出的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作為我們老師應充分利用孩子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一要求的。反思我理了以下幾點:

玩具先動起來的孩子給了鼓勵,讓孩子和同伴交流示範的時候孩子的參與慾望,最後經理獎勵每個人的電池,但本課也還有很多不盡如意的地方。

讓孩子在玩具工廠裏摸一摸,做一做,拆一拆等達到了讓孩子主動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讓一部分的孩子的玩具先動起來,並讓玩具先動起來的孩子示範自己怎麼安裝電池的。讓玩具安裝上電池但不會動的觀察自己安裝的電池跟別人安裝的有什麼不一樣。並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也讓孩子與孩子之間有一個溝通與討論的機會

3,經理送了每個孩子一對電池讓孩子們拿着電池能使某些物件動起來,以達到孩子的學習環境由課堂轉移到了我們實際的生活中來,這讓活動由課內空間到課外空間的相結合。

第3篇

1、通過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它是看不見摸不着的,知道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提高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空箱子一個,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袋、氣球、吸管、口杯等實驗材料。

律動,幼兒聽音樂《十個印第安人》自由做動作進入活動室。

教師通過做遊戲請幼兒用鼻子聞一聞,耳朵聽一聽,小手摸一摸,然後説一説禮物的特點,請大家來猜一猜,這個箱子裏邊到底裝的是什麼禮物?

小結: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

(1) 請幼兒閉上自己的嘴,並用小手捏住鼻子,問幼兒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憋得喘不上氣來,因為我們的身體裏沒有空氣。)

(2) 請幼兒做深呼吸再閉緊嘴,捏住鼻子,問幼兒有什麼感受?為什麼?(這次我們能堅持一會了,不是那麼憋的荒了,因為我們肚子裏吸進空氣了。)

老師激發幼兒興趣:“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和空氣玩一玩遊戲,好不好?”

(1) 幼兒自由發言。師小結:其實空氣無處不在,到處都是,現在我們想辦法把空氣裝起來。

(2)教師給幼兒提供教材(氣球、塑料袋、吸管、口杯等)讓幼兒找空氣,並把它裝起來。

(3)用吸管對着手吹,告知幼兒空氣還是流動的,這就叫做風。

(4)幼兒交流: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裝空氣?(瓶子可以裝空氣、輪子有空氣、衣服兜裏有空氣等等)

方法:把塑料袋裝進空氣打結,做娃娃頭;用口杯做娃娃身體;用吸管做娃娃尾巴;用準備好的圖形做娃娃的耳朵、眼睛、鼻子、嘴 。

這節課是我參加國培所上的一節公開課。幼兒是從培訓所在地幼兒園找的大班的孩子,課堂上幼兒很興奮,參與也很積極。幼兒通過看、聽、聞、做對空氣有了新的認識、瞭解。在空氣娃娃的製作中,也懂得了廢物利用。這節公開課得到了老師和其他學員的認可。

1、課前應和幼兒有一些必有的交流,這樣就可以避免授課中出現冷場。

2、教具出示的順序應考慮到整個課程的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幼兒打翻口杯裏的水。

3、時間安排不夠,結束部分處理不到位。結束部分計劃指導幼兒做完空氣娃娃,可是我剛講解完畢時間就到,慌亂之下結束授課。我應該講解完畢之後,把製作娃娃部分留給幼兒和家長做親子游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