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一年級上冊的教案6篇 "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初探數字與算術之奇妙世界"

來源:巧巧簡歷站 8.44K

這是一份關於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的資源,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全面的指導。教案內容詳盡,覆蓋了數學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教案的使用,學生將能夠系統學習和理解一年級數學的各個單元,並能夠通過各種活動和練習來鞏固所學內容。無論是家庭作業、課堂教學還是個人複習,這份教案都將成為學生們的重要學習參考。

數學一年級上冊的教案6篇

第1篇

11~20各數是幫助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重要知識點之一,學生對數的認識不僅僅是單獨的一個個數,而是以十個為一體進行數數,這是建立十進制數位概念的重要階段。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數一數,擺一擺,這是運用學生原有的經驗,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1~20各數的表象;擺一擺,想一想,這部分內容的側重點是把圖像與數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重要環節。同時,學習本部分的內容,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分別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合成的。二是數的認識的拓展。為了讓學生較全面認識數,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讀數。

10~20各數學生能數出來,但是對於它們的組成不了解。還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簡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樣能讓學生感知10個的數的簡便性,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來理解和建立數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樣實效地組織活動也是本節課所要考慮的重點。

1、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過程,初步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

2、經歷觀察、操作、思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出示主題圖) 師:我們來做個遊戲:火眼金睛,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圖中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有多少?

師:説的真不錯,那到底它們的數量是多少呢?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物體的`個數超過10的時候,今天老師就帶着大家一起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板書:11~20各數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讓學生數一數,讓老師明確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水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師:張老師這裏有一些鉛筆,請小朋友們猜一猜有多少根?

師:有什麼好的方法讓大家一下子看出鉛筆有多少根?

先數出10根,十個一是10;捆成一捆,一個十是10。因此,10個一就是1個十。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根數較好的培養學生的數感,通過圈10為以後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湊10法作準備。

(1)師:現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來老師手裏的鉛筆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麼知道的?(一捆是10根,還有1根,合起來就是11根),這是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如果現在讓你自己擺15根小棒,你會怎樣擺?誰來説一説? 學生自己開始擺小棒,並思考: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3)現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4)現在擺出19根小棒,有幾個十和幾個一?説一説再添加1根有幾個十?是幾根?

設計意圖:老師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尋找好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補充上面沒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數,並齊讀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數,從0數到20,20倒數到0。再從7數到13,20倒數到11。

(3)13後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於15;15在14的( )面,15大於14。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讀數,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與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通過學生把1~20各數連起來。既可以從大到小,也可以從小到大,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空間。

3、翻書遊戲:比一比,看誰翻得快。找出數學書的第7頁、12頁、18頁、20頁。介紹好的方法,現在往前翻還是往後翻。數出10張,看看有多厚。數出20張,看看有多厚。

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 11~20各數的認識,在生活中你在哪裏見到過這些數?你能用從這之間選一個數,説一句話嗎?你今天學會了什麼?

數學一年級上冊的教案6篇

第2篇

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重點: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彙報。問:你們是怎麼分的?為什麼這樣分?

(3)揭示概念。教師拿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辨認,然後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再出示相應的實物。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先辨認,再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後再使出相應的實物。

(2)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説圖形,學生想)。

(3)讓學生閉上眼睛按教師的要求摸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

(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摸教師給出的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

(5)出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辨認。

3、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圓柱、球的實物。

(1) 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髮現圓柱會滾動。

(1) 每小組一人説出物體的名稱,看誰摸得準(做一做2)。

(2) 教師説物體形狀,學生摸。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

第3篇

知識與技能:結合教學用具和學生已有認知,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並根據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操作等活動,知道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的同時,熟記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根據具體情境,藉助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並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大家來看,這個圓柱形狀的物體。它的製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個茶葉盒)請同學們想一想,要“製作這樣一個茶葉盒需要多少材料”,實際上是在求圓柱的什麼?(邊演示邊講解)

師生活動:要求“製作茶葉盒所需的材料”實際上是求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邊演示邊説),我們把圓柱側面的面積叫做圓柱的側面積,把圓柱底面的面積叫做圓柱的底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叫做圓柱的表面積。

師:我們知道,圓柱的底面是圓,我們已經掌握了圓的面積,可是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我們又該怎麼求它的面積呢?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把圓柱的側面轉化成所學過的圖形來求側面積?(小組合作探究結合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和圓柱的特徵研究)ppt展示 小組彙報:圓柱的側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因此圓柱的側面積也就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乘以高。

師:我們已經會求圓柱的側面積,那圓柱的表面積呢?(讓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求表面積的算式,並板書課題“圓柱的表面積”)

師生活動:用字母表示側面積和底面積的話,該如何表示圓柱的表面積。

圓柱的表面積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面積之和。如果圓柱只有一個底面,它的表面積則是側面積和一個底面積之和。如水桶。

如果給圓柱形筆筒側面裹一層彩紙,筆筒底面半徑是5cm,高是10cm。那麼想想得準備多少彩紙?

師:今天收穫了哪些知識?能不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製作一個常用的學習用品?能否設計一個筆筒?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師:課後利用所學知識給自己設計一個筆筒,並做一下“做一做”。

第4篇

1.通過學習,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標準分類的意義。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判斷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衣服、鞋子、籃子、書及作業本、瓶子、小熊。

學生每6人一組,圍成半圓形坐好,並在中間亂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種雜物(衣服、鞋子、籃子、書、瓶子、小熊各若干件)。

師:同學們,在我們這間教室堆放了好多東西,你們瞧都有哪些東西?

師指出:今天我們一起來當個小管家,把這些東西收拾、整理、分類擺放好。

師:老師今天想看哪位小朋友最能幹,能評上最佳小管家的稱號。

師:同學們,這麼多東西要收拾,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大家一起來分工合作好不好?(滲透團體精神)

師:我們全班一哄而上來收拾東西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師:我們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滲透謙讓精神及有序的思考方法)

師:現在和剛才比,你們覺得有什麼不同?你喜歡什麼樣的教室?

生2:我想拿語文書時就不用翻來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了。

(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的好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師:一大堆雜物經過大家的努力,已經分類放在了每組的桌面上了。想想,這樣算收拾好了嗎?

生1:我們把藍色小熊放一排,白色的放一排(即按顏色分)

生2:我們小組把塑料籃子放一起,鐵籃子放一起。(按質地分)

生3:我們把大的瓶子放一起,小的瓶子放一起。(按大小分)

生5:我們把皮鞋放在第一層,球鞋放在第二層,拖鞋放在第三層。

生6:我們是把襯衣放在第一層,褲子放在第二層,裙子放在第三層。

師:同學們桌面上的東西經過這樣一整理,既美觀又便於我們找東西,真好。對剛才同學們的整理,你們還有什麼意見?

生2:我覺得第6組分得不好,他們沒把衣服疊好就放在了架子上,太亂了。

生3:我覺得第3組的一個瓶子放錯了,它應該放在下面小瓶子的那堆!

生4:我不同意他的意見,這個瓶子比上面大瓶子要小,應該放在小的那邊!(注:這個瓶子不大不小)

師:你們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讓學生課後討論)

師:第6組的小朋友們已經把衣服疊好,真能幹!你們看看現在怎樣?

師:請大家想一想,你們手中的東西,除了像現在這樣分,還能怎麼分?

學生在小組間觀摩、交流中得到了啟發,然後重新進行分類,又得出了幾種分法。

生1(第1組):這次我們把小熊按大小來分。大的放在上面,小的放在下面。有一個特大的沒地方放了。

師:你們討論一下這特大號熊放哪兒才更整齊、更好看?

每一組學生重新彙報後,學生互評哪一組好,好在哪裏。

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想想:你們組的人可以怎麼分?

第1學習小組:我們組是按男女分的,女同學站一邊,男同學站一邊。

師:還有哪一組也是這樣分的?(4、6組也是按男女分)

第2學習小組:我們組按是不是少先隊員來分,這一邊的是帶紅領巾的少先隊員,這一邊的是還沒有入隊的小朋友。

師:還沒入隊的小朋友要多努力,爭取下一次光榮地加入少先隊,好嗎?

生4:有賣玩具的商店、有賣衣服的商店、有賣學習用具的商店。

請同學們利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書包、書櫃、衣櫃整理好。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本節課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照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認知規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和設計本節課: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本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着指導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師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學生可以感受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變得生動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擴大了取材的範圍,增加了學生熟悉的玩具、書本、衣物等,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向學生展示有着一大堆凌亂物品的場景,使學生自覺產生要收拾、整理的願望。從而引出課題,滲透分類的好處。

2.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特別是分類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觸過。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取、模仿、記憶和反覆練習,而是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通過把學生分成若干組,以評選最佳小管家作為獎勵機制。先讓學生共同把教室的雜物按品種進行分類。每組選取一樣後,讓每組學生把小組內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標準,再一次地進行分類整理,儘量讓物品擺放得有序、整齊和美觀。同時鼓勵學生選取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和嘗試。通過這樣,不斷把分類過程進行細化,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感受到不同標準的分類有着不同的意義和用途。在這樣的設計中,沒有教師生硬的講解與演示,而是讓學生在組內討論交流,在組與組之間觀摩學習,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和掌握知識。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3.力圖體現分類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我們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於在教學中挖掘各種素材對學生進行教育。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希望學生學習完後,能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有意識的在整節課中去滲透分類的意義,並適當地佈置任務讓學生收拾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具。以評選最佳小管家正面向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達到我的教育目的。

總而言之,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精心設計。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不光學到了知識,其動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勢必得到發展。

1.注意良好習慣的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髮展的重要基礎。從本節課教師設計的幾個活動來看,均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課一開始,教師就把玩具、書、籃子、衣服、鞋子、飲料瓶等東西零亂地丟在教室中間,讓學生親自體驗雜亂無章的生活,既不美觀,又不衞生,自然而然產生收拾東西的慾望。有了慾望,教師並不忙於讓學生動手,而是讓學生思考:全班這麼多學生如果都上來,會造成什麼後果?學生想像這樣做的危險,這樣做的混亂,自然產生了講秩序的念頭,體驗秩序能使生活有條有理。不顯山不露水地滲透了做事要講秩序,物品要按需要分類的思想。如果我們老師每節課都能把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有意、有機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想水平將會上一個新的台階。

2.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體化行為。由於每個人生活經驗的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理念。如,面對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分類、整理方法,教師不僅不框學生,反而積極地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習慣去分類。

3.注意學生的感性認識。這節課,無論是開課時對分類重要性的滲透,課中對分類方法的學習,還是課外對分類的應用,都注重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注重學生的感受。如課一開始,雜亂的東西讓學生感覺難受,經過整理,感覺不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學習、生活。有了這樣的體驗,教師又通過佈置課外活動,整理自己的書包、書櫃、衣櫃,將課內體驗向課外延伸,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逐步形成。

4.注重教材的二次開發。為了加強對分類的體驗,教師對原有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把教材中分學具改為分日常用品,把教材分類的課題改為小管家。通過這樣修改,學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數學較深層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第5篇

1、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掌握6、7的組成,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

2、發展初步的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受到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設疑:茄子博士有18個氣球,想送給3個孩子,每人6個氣球。6個氣球,分在兩隻手裏拿,可以有幾種分法呢?

三個學生的分法沒有按次序出現,可以讓其他學生調整他們排列的次序。

説完後,指導學生有條理地填寫教材第32頁例題中的空格。

討論:茄子博士看到你們愛動腦筋、愛思考,每人獎7個圓片,你能把圓片分成2堆嗎?有幾種方法?能按順序有條理地分一分嗎?請你一邊分,一邊把結果記錄在教材第32頁試一試的空格里。

描述:茄子博士看到大家那麼聰明,高興的不得了,他獎給大家6張數字卡片,哪兩張卡片上的點子合起來是6,請你連一連。 2.説一説(想想做做第2題)

茄子博士一口氣又給我們送來了6朵白雲,哪兩朵白雲上的數合起來是7?請你説一説。

師生玩6的對口令:教師出手勢2,説:我説2,學生出手勢4説:我説4,6能分成2和4。

討論:同學們口令對得那麼好,茄子博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螃蟹,看誰吃的螃蟹多,怎麼吃呢?誰能把螃蟹身上的數分成鉗子上的兩個數,把鉗子上的兩個數合成身上的數,那麼那隻螃蟹就歸你吃了。

討論:黑板上是你們動手動腦學會的知識,誰能用一句話説説學會了什麼?

第6篇

1、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學會“9+?”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 教師尊重學生獨特的思考,並促進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讓學生有自己學數學的興趣。

3、理解湊十法的含義,在遊戲中培養與人合作的觀念,並且有互相謙讓的合作能力。

師:我和大家一起做遊戲,我説一個數,你們也説一個數,這兩個數合起來是10。(老師用湊十的方法和學生做遊戲。)

師:小芳今天幫媽媽送牛奶,現在這有兩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聰明的你們能夠告訴她“有幾瓶牛奶”嗎?(板書課題)

生2:我注意到一個箱子裏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簡單的方法,左邊格子只差1個就是10格,可以從右邊拿過來1個,那右邊就剩下4個,一共加起來就是14個。

(學生各自操作,教師應引導學生邊操作邊口述操作過程。)

指定一個學生演示,並口述操作過程:我是這樣擺的:右邊已經有9個,從左邊的5個格子裏拿出1個放進去,盒子裏就正好是10個,左邊還有4個,這時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個。

師:箱子裏原來有9個,再添上1個正好是10個,這種方法也叫“湊十法”,要把9湊成10,就要想9加幾得10。9和1得10,就從左邊的5箇中放進1個,和9個湊成10個。

生:5的好朋友是5,5 + 5 = 10,從9裏拿走5,湊成十,9裏面就剩下4了,結果還是等於14。

師:要算9 + 5 等於幾,可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再加4等於14。也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等於10,10再加4等於14。

(首先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理解湊十法的意義。)

師;9 + 4 = ?請你們在圖上用小棒圈一圈。(教師應先做示範,引導學生明白此題是用湊十法,鼓勵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數或拆小數等。)

師:4可以分成1和3,3和1,還有2和2,為什麼你們在算4 + 9的時候要把4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呢?

(小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領悟“湊十法”的思考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讓其通過實物操作幫助計算,然後集體反饋計算方法。)

師:對了,小貓看見魚高興極了,你們猜小貓心裏在想什麼呢?

生1:我是這樣算的:9和1湊成10,從8裏拿走1,就剩下7,10加7等於17。

生3:也可以這樣想:8加2等於10,從9裏拿走2,剩下7,10加7等於17。

1、首先讓學生弄懂題意,明白中間的9要與1到10這些數交朋友。

2、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合作寫出算式,應鼓勵學生要按順序書寫。

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是9加幾,得數都超過10,在計算時我們都是用什麼方法?(湊十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