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提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8W

本文是一篇教學反思,審視了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回顧教學過程,總結了教學方法不足、學生動手能力不足等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説,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後坐着觀察,站着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後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稜、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稜、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在此,我很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點知識。先讓學生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結合起來,再讓學生自己研究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為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再得出結論。

最後,我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稜的特徵以後,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稜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求稜長。

不足之處: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特別是對於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我通過自己的拼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改進。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雖説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發現它們的特徵掌握它們的特性,還是不容易的。

針對本課的教學特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導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內動手操作,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的特徵。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中,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新知識,留給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有效地創設學生動手操作的平台,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促使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活動有效地展開。不僅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3篇

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注重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説説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瞭解了哪些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摸一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稜,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應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裏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

4.應用網頁製作做了課件,讓學生目睹了圖文並茂在課堂中的作用。

5.在練習中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學生在操作上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摸一摸,雖然每個面都設計到了,但是教學還不夠紮實,有些學生還不能全部理解,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須改進。

第4篇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以“做中學”的思想為指導,通過採用“自主探究、操作內化、直觀引導、交流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關係。

首先,我讓學生先對長方體的實物進行觀察,找出長方體的特徵。

然後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做長方體框架了解長方體的12條稜怎樣分組,每一組稜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再觀察正方體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徵。

最後按照面、稜、頂點的次序,引導學生找處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利用集合圖進一步説明它們的關係。

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時,發展了空間觀念,提高了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於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後一些有關的辨析練習沒有時間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第5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驗、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體驗探索、親歷感悟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課在設計時以“做中學”的思想為指導,通過採用“自主探究、操作內化、直觀引導、交流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關係,並在掌握新知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探究。

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學生的知識背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一個問題:“關於長方體你們都瞭解了哪些知識?”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回顧舊知、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講究問題出現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數學思考。

我圍繞整節課的設計思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的研究問題,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這個小組為什麼沒有搭成長方體?”“是不是有稜、有面、有頂點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長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正方體有什麼特徵?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了學生問題研究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參與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的慾望。

三、有效運用自主探究策略,促進學生體驗生成與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教學有效地運用了國小數學探究性學習策略,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確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題,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了學生樂於參與的'學習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學生在自主、獨立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發現、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發展了空間觀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難點環節有思維層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搭不成長方體的開放式的、有探究價值的操作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維空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經歷了嘗試性操作、理性選擇、操作後思考、頓悟等知識生成過程,從而對長方體的稜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本節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第6篇

看到許國璋《英語》教材裏有關一位美國中學教師教學一首詩的文章。她把這首詩寫在黑板上,然後大聲朗誦,每次讀完,學生就陸續給她提問題,她回答了學生的問題,力求使他們把每行詩都讀懂。她讓學生討論這首詩是否有什麼信息傳達給讀者,討論十分活躍,大家各抒己見,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我覺得這位教師的成功之處在於摒棄傳統的灌輸模式,採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改變了過去那種學生讓老師在既定的框架內牽着鼻子走的被動局面,變“教師問學生答”為“學生問教師答”,使教學信息從學生出發,在教師的知道和點撥下,最後又反饋給學生,形成“學生——教師——學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學生,更好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學課堂,多數都是創設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一一解決,可在課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學生還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看到這我怦然心動,躍躍欲試之心油然而生,我也來學做這位美國教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課是以概念性的知識為主,雖然只是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課上我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邊讀書邊找出自己急需解決的問題,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並藉助學具的操作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最後每個小組選取2——4個有意義的問題向老師提問,即“學生問老師答”。學生一聽十分高興,針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不停地交換各自提出的問題,都想挑出最精彩的問題來,學習氛圍空前高漲。15分鐘後,學生向我提問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一定不相等嗎?”、“長方體只能兩個相對的面相等、兩個相鄰的面一定不相等嗎?”、“用一根鐵絲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5釐米、4釐米、2釐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鐵絲嗎?”…….面對學生的提問我大吃一驚,真沒想到他們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挖掘得如此之深!我藉着答問的機會用圖示和精確的語言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在學生們渴求中含着挑戰的目光裏展露無遺。雖然此時我的“教”只是變成了“答”的形式,但學生們那聚精會神的樣子和深入事物內涵的學習態度不正是我們做教師的追求嗎?

沒想到只是交換了一下位置,不僅教者輕鬆,學者亦輕鬆,我真切地感受到:換位體驗,真好。

第7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國小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有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與面積知識為儲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課堂上,我遵循了學生的認識規律而設計教案,按照“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概念—發現長方體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合作研究長方體特徵——組內強化正方體特徵—共同研究正方體特徵—結總二者關係——運用”的層次來安排的,使學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節課的課前準備較好,學具、教具非常豐富,提供多種學具給所有的'學生充分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都能通過親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發現長方體的特徵。如果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去認識長方體,那麼他們將對學習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不足之處是建立長方體的概念的時候,進度有點緩慢,教師還應在該站出來的時候站出來,適時、智慧的引導。沒能做相關練習方面,下節課還需多準備一些有層次的、有針對性的的習題。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幾何形體的認識,牢牢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發展空間觀念,也為後面學習表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