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7篇 優化教學: 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7W

本文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為切入點,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通過分析學生的理解障礙、教學方法的適應性以及教材的選擇,總結經驗教訓並提出改進方案,旨在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深入理解與應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7篇 優化教學: 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

第1篇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着稜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繫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裏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説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着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還可以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説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通過引導學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後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7篇 優化教學: 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 第2張

第2篇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體,然後讓學生認真思考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知道:

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要考慮到以下幾種情況:

2、 無底或無蓋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如粉刷教室、魚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積)

這種類型的題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計算的是哪幾個面,然後再進行解答。

它指的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周圍四個面(即前面、後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積。

總體説來,這部分知識只要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及計算方法,對於學生們來説是很容易的。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也能學得很不錯。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同學們也能做到運用自如。但中間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較嚴重的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導致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錯誤。今後,我需要在這一方面採取一些措施,如通過小組競爭等方式來提高同學們計算的準確性。

第3篇

上完《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這節課後,我的心情並不輕鬆,有遺憾也有欣慰,遺憾的是在引導新課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用受去摸長方體的六個面,由於教師敍述不周,把“表面”説成“面”,再加上學生操作不熟練,造成學生在彙報時,有説摸到稜的、頂點的、長、寬、高的,就是不重點受六個面的,等教師再引導學生按順序摸上、下、左、右、前、後6個面並標出來,再展開觀察長方體展開平面圖,進一步瞭解長方體的6個面及相對的兩個的面積相等,從而引出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本節課上完後,我不斷思考,問題出在哪兒,最終還是覺得有以下幾點不妥:首先教師在設計上有問題,在此環節中不設計讓學生去摸長方體的每個面,因為在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中,學生已經通過摸知道了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在此處再去摸一方面與整個環節銜接不當;另一方面降低學生的認知水平,浪費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時間,造成這一環節每一步比較生硬,學生純粹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協調。另一方面是展開教師或學生無法用實物展示的東西。而本節課長方體、正方體,學生手中都有,根本沒必要用多媒體展示。

本節課出現上述問題使我發現,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設計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認知前提,瞭解他們的認知需要,瞭解他們的認知困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各個環節時間,加大課堂密度,增加課堂練習量,提高課堂效率。另外,還要注意鑽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別人的設計,最終使學生和教師陷入不和諧,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第4篇

師:(電腦出示餅乾盒、木箱)這兩個物體大家認識嗎?它們分別是什麼體?

生3: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可能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那對於這兩個物體你還想知道什麼?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可真多,我們今天先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好嗎?(板書課題)

(拿出餅乾盒、木箱)誰願意上來摸一摸,並説説什麼是它們的表面積?

師:(電腦演示長方體、正方體展開的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師:現在知道了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她們的表面積。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物體,你能舉例説説它們的表面積嗎?

生1:課本是長方體,它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説邊摸)

生2:橡皮的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説邊摸)

師:老師這裏也有兩個物體(出示無蓋杯子和香皂盒),這兩個物體的表面積在哪裏?誰願意上來摸一摸。

師:象這些物體幾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物體的表面積,(拿出1號長方體木塊)請同學們猜猜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會和它的什麼有關?

師:那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到底會是多少呢?你們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積嗎?

師:真勇敢,那請同學們拿出1號物體獨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積需要測量它的哪幾條稜,怎樣計算3的表面積,好嗎?然後再開始研究,研究時做好記錄,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難,可以和小組裏的同學一起研究。

師:接下來我們在小組裏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説説自己的方法,交流結束後各小組準備派兩個代表彙報。(生在小組裏交流)

師:各小組準備彙報你們組裏的方法,彙報時先説説記錄下來的數據,再説説你們是怎樣求得它的表面積?

生1:我們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再算左側面的面積4×6,再算前面面的面積10×4,因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把3個面的面積加起來,再把它們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積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積10×4,因為後面的面積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後面的面積和是10×4×2,然後算左側面的面積6×4,右側面的面

積和它相等,它們的和是6×4×2,最後把他們加起來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因為前後兩個面的面積是10×4×2,上下兩個面的面積是10×6×2,兩部分合起來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寫成10×(4+6)×2,再加兩個側面的面積10×(4+6)×2+4×6×2。

師:不過同學們還是很能幹,研究出了這麼多種計算長方體表面的方法,那麼,在這麼多種計算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兩個物體的表面積,每個桌上還有兩個物體,2號長方體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高也是5釐米,正方體的稜長是5釐米,請你們求出他們的表面積。

生3:因為這個長方體的左右兩個側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間4個面就相等,先算出一個面的面積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兩個側面的面積5×5×2,就是8×5×4+5×5×2。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正方體,你是怎樣求它的表面積的?

生1:5×5×6,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個面的面積,再乘以6。

師:看來特殊情況下,我們還要靈活處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關於猜想,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於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兩種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餅乾盒、木箱),要學生説説“對於這兩個物體,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使他們自發地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後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猜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學生憑藉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願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

在上面的教學中,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活動中,先引導學生思考“求長方體表面積需要測量哪幾條稜?”“怎樣計算他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這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稜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也有的學生測量12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還有兩位學生解決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由於學生之間存在着各種差異,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第5篇

出示例5: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長5分米,寬3分米,高3.5分米。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魚缸的上面沒有玻璃)

生1:先算出6個面的總面積,再減去上面的面積。(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後、左右、下面的面積,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剛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簡單些:(5×3.5+3×3.5)×2+5×3

三種方法都交流完後,我本以為就到此為止了,但我班的數學課代表舉手了,他説:“我還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講完了嗎?怎麼還有?但我還是叫起了他,想讓他説説。

他説:我從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個更為簡便的式子:(5+3)×3.5×2+5×3

咦?這不是把生3的式子運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嗎?這個式子每一步會有具體的含義嗎?

我一拋出這個問題,該生起七年級楞,當時只顧着尋求不同的列式卻沒考慮意思,現在一時間回答不上來了。

一位學生解釋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將玻璃缸展開,會變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原長方體長加寬的和的2倍,這個長方形的`寬就是原長方體的高,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5+3)×3.5×2,再加上一個底面積,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該學生解釋,我配合着畫圖,在圖形的幫助下,眾學生豁然開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釋!我慶幸沒為自己的鹵莽而抹殺了一個創新的方法,我也為自己課前預設的不夠周全而後悔。在之後的教學中,我發現用這種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學完例5後的練一練的第1題:一個長方體餅乾盒,長17釐米,寬11釐米,高22釐米。如果在它的側面貼一圈商標紙,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有多少平方釐米?這道題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來做,且比較簡單。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還得用心去細細研讀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題,力求做到預設全方位。

第6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計算的開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我通過演示課件,加強動手操作和實物演示,按照“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總結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創設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紙板這一情境來引發學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紙板”就必須知道長方體紙盒的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及時我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量一量這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求這個長方體紙盒的表面積,最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想法並把方法與結果記錄下來,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我沒有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求長、寬、高都是3釐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最優方法)。學生在探討算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在學生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到許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通過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的,學生深刻地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繫的。為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火柴盒,讓學生分別求一求火柴盒的內盒和外盒的表面積,從中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在求表面積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7篇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設計

2、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求法,在觀察對比中,得到長方體表面積公式、正方體表面積公式。

3、運用公式實際應用,並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長方體表面積公式中長寬,長高,寬高呈現後,能夠清晰的知道它們分別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積。

教具、學具的準備:長方體盒、正方體盒、桔子、長方體展開圖、課件

1、師: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誰來説説長方體、正方體有哪些特徵?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或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長方體有8個頂點,12條稜,每平行的四條稜長度相等)

(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12條稜都相等)

同學們對長方體、正方體認識的很好,今天我們一起共同來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板書課題)

1、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麼?

3、師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積指的是哪裏嗎?

4、師:物體表面的總面積叫做物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指的是哪裏,那正方體呢?

三、探求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

1、師:我們知道什麼是表面積,如何來求它們的表面積呢?

小組內兩兩合作,把你如何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思路與你的同桌進行交流。

3、交流比較各種求法,繼而得出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漢字與字母公式表示)

4、課件展示: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體

2、課件出示(三個立體圖形),分別計算它們的表面積。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1、一長方體鐵盒長18釐米,寬15釐米,高12釐米,做這個鐵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釐米的鐵皮?

2、一正方體無蓋木箱,稜長5分米,這一箱子的表面積是多少?

3、一間長8米,寬6米,高4米教室,門窗面積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頂面,粉刷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本着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實施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主體實驗的兩條基本原則,即誠心誠意的讓學生做主人,嚴肅嚴格的基本訓練。通過老師提供的材料,創設一切有利於學生主體參與的環境氛圍,在教師的引領及點撥下,讓孩子們自己去認知、去概括歸納總結,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讓更多的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們獲得有效的數學學習,學習質量得到提高。本着這一教學理念,這節課設計了以下幾個大的框架。

框架一:從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重建長方體、正方體表象,為解決本解決本節課的知識搭建一個前台

在提供實物這一材料下,通過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説一説,調動多個感官來很好的認識、理解表面積這一概念。

在深刻建立表面積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小組的兩兩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識經驗通過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並從中比較,選擇出較簡捷的方法,繼而得到公式,由於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長方體研究透徹後,輕鬆的得出求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公式得出後的基本應用,通過老師手中香皂包裝盒表面積的計算,及時對知識進行反饋。

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孩子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巨大作用,並在應用中提升對數學理解的質量,由基本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提升練習的設計,在交流思路的過程中,還滲透了審題意識及習慣的養成,並使孩子們體悟到遇到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靈活而又準確的找到解題方法。

孩子們從知識目標上談,同時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談自身的體會與收穫,對數學這一許多人認為枯燥的學科中產生豐富的情感,激發起孩子們熱愛數學的美好情感。

在這節課中,每一個孩子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交流,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主動熱烈的參與,特別是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時,孩子們智慧的火花不時的在課堂上迸發,有的從長方體兩個相對的面為一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為一組去求;還有的孩子從長方體展開的平面圖去求,更可貴的是有的孩子能夠想到用底面周長乘以高再加上、下兩面面積的方法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創新性與獨特性,思維的深度得以發展。另外,孩子們語言的表述清晰、準確,聲音洪亮,手拿學具示範時動作落落大方,談體會與收穫時精彩的發言給老師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從這節課上,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學的情感是積極的,參與是主動的,同時,在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數學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獲得了有效學習。

這節課存在着一些遺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方法的交流過程中,由於課堂上的生成情況較多,在處理時由於教學藝術的欠缺,耗時太長,以至於最後的幾道提升練習來不及在課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沒有展現出來,留下了較大的遺憾。從這節課上,我收穫了很多,同時,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較多的不足與問題。做為教師,課堂上當孩子們在熱烈交流的過程中,要學會調控與把握,與教學目標關係不大時,要適時的把學生拉回來,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要合理安排好時間,使孩子們在每一節課上的數學思維都得以發展與提升。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過程,它需要經驗的積累,特別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教育機智,這需要歷練與功夫,在今後的教學中,更要對教材深鑽,準確的把握,因為這正是教學藝術的來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