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範文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反思3篇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反思:如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9W

本文主要對學生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數學知識點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特別是在長方體與正方體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旨在提高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促進他們的學習成效。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範文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反思3篇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反思:如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第1篇

學習幾何圖形,對低年級同學來講是較困難的。為此,鼓勵並創設學生參與活動機會,是重要的教學組織策略。本節課的設計重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同時教學內容的設計能從學生的特點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要是從如下幾方面努力的:

1、創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情況,有機地補充了尋找生活周圍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等這些內容,讓教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藉助多媒體變靜態、枯燥的練習為動態的、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內容。

2、本課設計主要着眼於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關係的整體入手組織教學環節。從最初的尋找生活周圍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説基本特徵開始,主要引起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四條邊、四個角”特點關注,這已滲入了二者的共性認識。其次在內容的探究中,將二者同時以問題呈現,學生邊探索長方形,又探索正方形。無意識中,加強學生對二者關係進行自我對比感知,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實踐感悟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注重學生在實踐中提煉知識的本領,形成整體的能力。

3、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交流,從而得出結論。這節課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整個課堂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説一説”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範文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反思3篇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反思:如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第2張

第2篇

第一層次是基本練習,理清概念。從意義、計算方法和計量單位三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區分周長和麪積。

第二層次是對比練習,感知規律。通過觀察、計算兩組幾何圖形的周長和麪積,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第三層次是深化練習,發展思維。這一層次的教學相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難,主要讓學生藉助直觀,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麪積之間的`關係,並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課中設計了“用16個邊長l釐米的小正方形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釐米長的小棒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觀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長和麪積之間的關係。這些活動提供了藴涵本課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的現實客體,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了這方面的感性活動經驗。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總結。這就是把藴涵在活動中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揭示、抽取出來,提高新舊知識的聯繫與區別,從而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例如:面積一定時,周長在一定範圍內變化;周長一定時,面積在一定範圍內變化,感知周長和麪積兩個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這是學生以前所沒有想到的,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深切的體悟必定來自親身實踐,但親身實踐未必自然會有深切的體悟,針對學生目前學習的狀況,教師在這一層次教學中必須適時引導,而且必須導在數學思維上。例如:“用16個邊長l釐米的小正方形擺完長方形或正方形後,仔細觀察表格,有什麼發現?“仔細觀察周長都是16釐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麼發現?”少數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已經有所感悟、發現,但無法用語言表達或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這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困惑,啟發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感悟到這個變化存在着一定的規律:如“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周長就越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最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抽象思維”這一過程,頭腦中不僅有了“擺”這一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這裏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從學習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層次是拓展應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智力大挑戰,要求幫助爺爺用籬笆圍菜地,怎樣圍使菜地的面積最大?學生動手設計、比較分析或直接運用所學知識得出:圍成邊長是5釐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積最大。

第3篇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了解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圖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後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空間觀念。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我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模式,採用“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即“實驗—發現—驗證”的教學思路,由學生自己擺出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再整理長、寬、面積的數據,對數據進行觀察,發現規律,驗證規律,總結公式。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力求體現“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過程。以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小組成員各司其責:擺長方形、記錄數據、補充表格、共同尋找規律。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了合作探究學習的目的和效果。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又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黑板、草坪的面積,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解決書本知識的技能內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最後一道習題中,安排了“設計書籤”的問題:給出書籤面積,由學生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設計書籤的長和寬。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發散了思維,靈活運用了公式,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

在新課引入時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變化的長方形”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此法引入,既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明確了學習目標,又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探究學習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