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範文5篇 「精彩科學」: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6W

本文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科學活動教案範文,旨在為教師提供實用的教學資源與案例。每個教案均經過精心設計,旨在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科學活動教案範文5篇 「精彩科學」: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分享

第1篇

1.觀察發現排列上的變化規律,並能用發現的規律幫小動物裝飾窗簾。

今天森林裏的小動物可高興了。它們的新房子造好了,馬上就要搬新家了。讓我們跟小猴一起去參觀它們的新家吧!

提問:1.這幢樓房有幾層?每層有幾間?一共有幾間?(一起點數)

(二)播放圖(二):在幫忙選房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小動物選房的規律

2.還有一個房間沒人選,你覺得誰來選?為什麼?(每個小動物住三間房)

3.仔細看有沒有什麼祕密?每一層住的動物不一樣,樓上樓下住的動物一樣嗎?

(三)播放圖(三):繼續幫助小動物選房間,進一步感知小動物選房的規律.

小結:這些小動物可真有趣,它們選房間還有個規律呢,每一層上要不一樣,樓上樓下也要不一樣。

指導語:看,房子選好了,小動物為它們的房子裝上了什麼呀?(窗簾)

今天小動物請小朋友來幫它們的新房子裝上窗簾,它們要求:每一層上的窗簾不一樣,樓上樓下的也不一樣。先裝第一幢,再裝第二幢。

本次活動是我翻版一次外出學習聽到的一節課,活動的選材源於大班建構式課程,主題:《動物我們的朋友》中的一次科學活動《送小動物回家》。經過執教者大幅度的修改,目標重新定位,環節重新設計,變成了一節全新的趣味性和科學性兼具的活動。

本次活動的教具學具都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採用了ppt動畫的形式能牢牢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在幼兒回答之後能以動畫的形式給予驗證,另外,幼兒的操作材料也非常實用,幼兒第一次粘的不對,可以剝下來再次嘗試,循環使用。

活動目標是一次活動的靈魂,活動目標制定是否恰當、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活動的成敗。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十分清楚,層次分明,三維目標體現很明顯,既有知識與技能(用發現的規律幫助小動物裝飾窗簾),過程與方法(觀察發現排列上的變化規律;用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主要體現在第三條(在活動中體驗幫助小動物的快樂)。在這三條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比較突出,因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活動的環節也緊緊得圍繞目標展開,每個環節的設計都能為達到目標服務。

我在組織這次活動是感覺不太順利的地方是:引導幼兒初步發現動物選房的規律這一環節,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在引導幼兒發現這個規律的時候我問:仔細看有沒有什麼祕密?幼兒的回答沒有到我想要的點上(即每一層住的動物不一樣,樓上樓下住的動物也不一樣)。這時候我的引導語特別羅嗦,其實語言可以更簡潔,更具有啟發性一些。可見,我對幼兒的拋過來的“球”不太能接得住,教學的機智還有所欠缺。教師不僅要對孩子可能出現的答案要有一定的預期,還要想好假如有孩子有這樣的回答,自己該如何接得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不是簡單重複孩子的話,而應給予孩子更多,有總結或經驗的提升。

幼兒在有了第一次選房經驗和規律的基礎上,幼兒第二次選房相對比較容易,所以重點是引導幼兒説出自己的思維過程,追問:為什麼你認為第二層的第二間應該住小兔子?這個問題特別重要。

在幼兒操作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操作的要求,本次活動在交代裝飾要求的時候應根據操作材料的特點(第二間的難度比第一間要難)提出操作要求,請幼兒先裝第一間,再裝第二間,這樣符合幼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特點。

這次活動的講評環節十分重要,老師要幫助幼兒理清思維的過程,用清晰的語言表達之。我在組織講評時,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糾纏於糾正“錯誤”,幼兒講述的機會很少。講評的重點應定位在與幼兒一起糾正錯誤的過程中,鍛鍊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科學活動教案範文5篇 「精彩科學」: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分享 第2張

第2篇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重點: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難點: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

1.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請小朋友試着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麼變化。

2.教師用身體語言演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跳一跳。

3.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再請小朋友試着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麼不同。

表揚幼兒們的表現,讓幼兒們在鼓勵中成長,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第3篇

本設計試圖藉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對於孩子來説,活動結果的獲得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並享受探索的樂趣。

1.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1.勘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樑、隧道、圓屋頂等的圖片。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麼啄破蛋殼的?

(2)啟發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現力作用於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麼樣?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產生的不同現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我們作用於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探索,並學習用簡單統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啟發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並記錄觀察的結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表)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3)師:你覺得什麼樣的拱橋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找找現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橋,看看他們是用什麼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橋、高架橋、立交橋、鐵路公路兩用橋等,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

第4篇

1.能夠仔細的觀察,根據動物皮毛的顏色和花紋來進行推測,感知不同動物的體貌特徵。

2.能夠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猜測,感受智闖羊羊村的快樂。

師:你們看過“喜羊羊與灰太狼”嗎?羊羊村裏有誰?

2.仔細觀察,根據顏色、圖案來推測動物,簡單説説動物的特性。

師:這是通往羊村的路線圖,羊村在哪個位置?我們小朋友在哪裏呢?

(2)出示三個動物的局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並推測

師:可是這三條路是不會都能讓我們安全通過呢?在路上會遇到誰呢?

師:豹子是什麼顏色的斑點?這條路能走嗎?為什麼不能走?

師:你是怎麼看出來是老虎的?老虎的毛和豹子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有老虎的'這條路安全嗎?會有什麼危險?

師:長頸鹿的毛是什麼顏色的,圖案是什麼樣的?長頸鹿有什麼本領呢?

3.結合已有經驗,根據自己的細緻觀察,來辨別不同的黑白色動物。

師:我們沿着長頸鹿的紅色道路走,走呀走呀,咦,你發現了什麼?(一幢房子)

師:這房子裏也藏着動物,會是什麼動物呢?(黑白條房子)還有什麼動物也是黑白的?除了顏色還有什麼地方也像斑馬?

師:其實呀,這個房子裏住的還有其他的黑白色的動物,會有誰呢?

出示黑白色動物的局部圖片(奶牛、斑馬、企鵝、熊貓、斑點狗)

師:他們都是黑色和白色,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會是什麼動物呢?

結合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動物圖片,豐富動物生活習性的相關經驗。

師:有幾種黑白的動物呀?其實還有其他的黑白動物呢,回家後再去找找。

師: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安全的到達了羊羊村,心情怎麼樣?

羊羊們都來迎接我們了,讓我們一起看看羊羊們的精彩生活吧。

第5篇

1.瞭解泥鰍外形特點及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對自然生物感興趣。

1.在班級的自然角中飼養泥鰍,開展事先的觀察活動。

4.捉玩泥鰍的工具與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教師引出活動主題:讓我們一起去和泥鰍玩玩,看看會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

重點:教師引導部分膽小、怕髒的幼兒逐漸敢於觸碰和捉玩泥鰍,並鼓勵幼兒間用語言交流、描述玩泥鰍的感受。

(2)玩泥鰍後,師生共同分享趣事。重點突出:幼兒自我感受泥鰍的特性,學習相應的詞句,如滑溜溜、很黏、調皮地逃來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1)教師提出探索重點:試試怎樣才能用手捉住泥鰍,不讓它滑落。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探索捉泥鰍的方法,並及時請成功者介紹並及時請成功者介紹並展示徒手捉住泥鰍的方法,如捏緊、貼臉盆壁移動、兩手捉等。

(3)教師再次提出捉玩泥鰍時的觀察重點:泥鰍這麼調皮,它身上有什麼祕密讓我們難以捉住它?大家來找一找。

集中反饋觀察信息,請有相關知識的幼兒進行介紹,並結合看知識光碟進一步瞭解黏液的形態及作用。

(本節重點:讓幼兒在看、玩、捉的過程中瞭解泥鰍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鰍的體型細長、身上的黏液濕滑等,並能用形象化的語言進行描述,為下一環節嘗試用各種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鰍打下鋪墊。)

1.幼兒敍述經驗:生活中,大人們是怎樣捉住泥鰍的。

2.出示各種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師介紹,幼兒指認。

4.交流梳理:説説用了哪種材料或工具,怎樣使用這些 工具捉住泥鰍的',為什麼能捉住。(讓成功者演示)

5.比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瞭解摩擦力的現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較容易捉住泥鰍。)

6.借鑑別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本節重點:讓幼兒在使用各種材料與工具時,感覺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樣光滑,似乎變得粗糙,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過運用材料捉泥鰍.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給人帶來的便利。)

1.教師出示勞動手套,幼兒説説為什麼要戴手套捉。

2.幼兒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鰍,教師巡迴,鼓勵幼兒捉得又快又多。

3.請幾名幼兒進行戴手套捉泥鰍比賽,最後比比誰多誰少,並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樣的手套,為什麼捉的數量又不一樣呢?(鼓勵幼兒在捉泥鰍時要膽大心細,眼捷手快。)

(本節重點: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鰍,但捉住的數量卻不一樣,由此引導幼兒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影響捉泥鰍的效果,比如膽量、運氣、靈敏度等。知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除了運用合適的工具與材料,還要依靠自己的膽量、睿智等。)

讓幼兒説説泥鰍是屬於哪一類動物.這類動物有哪些相同的特點。(幼兒經驗反饋,教師不作評述。)

(本節重點:讓幼兒憑藉對泥鰍的認識,自由説説泥鰍的類別。教師重在瞭解幼兒對動物歸類的原有經驗,為下次繼續認識泥鰍,並與其他相類似動物進行比較、歸類打下鋪墊。)

泥鰍的身體表面沒有魚鱗,但卻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鰍、鱔魚、鰻魚這些表面有黏液的魚類,一般都是沒有魚鱗的,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知道和推測,這種黏液肯定是取代魚鱗成為了它們的保護層。泥鰍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別滑。黏液可以讓它們在泥土和水中減少阻力,也便於逃生。其次,這種黏液也起到隔離細菌的作用。所以泥鰍身上的黏液就像軟的防身服一樣。(浙江省湖州市實驗幼兒園卞娟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