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案8篇 探尋母愛之旅——《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9W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本著名的兒童繪本,深受孩子們喜愛。它通過小蝌蚪的冒險經歷,生動地展現了家庭、母愛、勇氣等重要主題。本教案針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情節設計活動,旨在培養孩子的閲讀能力、組織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8篇 探尋母愛之旅——《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第1篇

1、春天到了,媽媽們帶着寶寶在水裏開心地玩耍,看,它們是誰呢?(顯示畫面,引導幼兒看看、聽聽、説説有誰。)

2、你能分出哪些是媽媽哪些是寶寶嗎?你是怎麼知道的?(個子的大小來區分)誰願意來幫助媽媽們找到自己的寶寶?(引導幼兒根據體型特徵,一一對應)

3、小蝌蚪是誰的寶寶嗎?它媽媽長的是什麼樣子呢?

4.小蝌蚪的媽媽到底長的是什麼樣子,我們一起幫小蝌蚪去找一找它的媽媽。

1、春天來了,青蛙媽媽在水裏生了許多寶寶,寶寶們還會變呢。看,變成了什麼?(許多小蝌蚪)

——看,那是誰?(鴨媽媽和小鴨)我們一起問問鴨媽媽。

教師問:鴨媽媽,鴨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麼樣子?

鴨媽媽:你們的媽媽頭上有兩隻大眼睛,一張寬寬的大嘴巴。

幼兒跟説對話:魚媽媽,魚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麼樣子?

請個別幼兒來問:烏龜媽媽,烏龜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麼樣子?

幼兒齊問:鵝媽媽,鵝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它長的是什麼樣子?

——剛才幾位媽媽告訴我們了,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怎麼樣啊?(頭上有兩隻大眼睛,一張寬寬的大嘴巴,還有四條腿,露着白白的肚皮,穿着綠衣服。)

——我想出個好辦法:我們把小蝌蚪的媽媽畫出來,這樣小蝌蚪就很快能找到媽媽了。該怎麼畫小蝌蚪的媽媽呢?(引導幼兒小結青蛙的特徵)

1、青蛙媽媽帶着小青蛙遊走了,它們去幹嗎了?青蛙媽媽最大的本領是什麼?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8篇 探尋母愛之旅——《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第2張

第2篇

1、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並能看圖複述故事。

一、 語:小朋友們都見過小蝌蚪吧,現在小蝌蚪長大了,它們要去尋找的媽媽。讓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的媽媽的。

二、 教師展示幻燈圖,幼兒談談小蝌蚪遇到誰?會説些?

2、小蝌蚪看到鴨媽媽,是怎麼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好處?

5、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説説它們的媽媽是樣兒的?有本領?

七、集體邊看vcd邊學習複述故事,讓幼兒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幼兒複述時要啟發幼兒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來媽媽們的不同形象。(如烏龜媽媽憨厚;大白鵝速度較快,嗓門大,出熱情)

八、小蝌蚪找媽媽心情是怎麼樣的?你找媽媽會怎麼做?

九、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知道了,在找媽媽的多月裏,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組織幼兒看教學課件。

第3篇

2、瞭解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生長過程和各種動物的基本特徵。

3、學習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表演故事的基本情節,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1、教師邊出示畫面邊配樂朗讀全文,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指導幼兒複述人物對話,要啟發幼兒通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表表現媽媽們的不同形象。

3、組織幼兒分組討論(可邊拿手中的小圖畫書邊討論):

(1)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對話時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3)小青蛙的生長變化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可讓幼兒邊找材料邊求得答案。)

4、引導幼兒自由組合成幾個表演組,自己創設場景表演故事情節,教師當"媽媽"的角色,參與表演,有目的地指導幼兒表演。

5、讓幼兒自己選擇故事某個情節的畫面作畫。展示幼兒的畫,讓幼兒畫好的作品與其他人分享。

這是一節語言活動,講了一則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故事內容簡單,容易讓幼兒理解,易懂,採用的是鼓勵,引導學習方式。

在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基本上理解了故事內容,並很積極的回答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大膽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對故事的興趣也很高,在回答問題時老師不光讓舉手的幼兒回答,還向沒有舉手,表達能力不太好的幼兒提出了一些很簡單的問題,只要説對一半也進行了鼓勵。

如果讓我再一次上的話,我會加關於故事的動畫片,光盤上只講了故事 ,沒有畫面。

第4篇

1、會認“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3、瞭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我們每個人都有媽媽,可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揭示新課,板課題:小蝌蚪找媽媽,生齊讀課題、

1、指讀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小蝌蚪的樣子),理解“甩着”、

學生齊讀這一段,體會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動作)

⑴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一、二幅圖,比較後,説説幾天後小蝌蚪發生了哪些變化、並在課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課件展示理解“迎上去”,用做動作的方式幫助理解、

⑴學生彙報學習情況,多媒體或做動作幫助理解“追上去”、

討論交流: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是什麼樣的'?

3、課件出示青蛙媽媽的話,結合課後“讀讀説説”的練習,用“已經”説話、

4、齊讀課文最後一段、畫出小蝌蚪最後變化的詞句、

5、小結: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也是青蛙生長變化的過程、

學生戴上頭飾,表演課本劇《小蝌蚪找媽媽》、評出表演得好的小組予以獎勵、

1、課後進一步瞭解有關青蛙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做保護青蛙的小衞士、

2、通過查找資料或網絡資源,瞭解一種動物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以後在班上交流、

第5篇

在幼兒園課程中,數學活動比較抽象,幼兒難以理解和運用的。我認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只有找到數學知識與幼兒生活經驗的結合點,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對數學的探索興趣和認知發展。所以我設想:可不可以在故事載體中整合多元信息,在幼兒感興趣的故事中找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切入點?《小蝌蚪找媽媽》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童話故事。為此我設計了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主線的活動,來貫穿整個環節。

中班下學期,孩子們已經有了數的概念,能夠手口一致的點數10以內的數,並能夠説出總數,但是部分孩子還是對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數量卻相同的一些物品的點數,還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基於這種狀況,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數與數量的關係並體驗數學的重要和興趣。

1、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2、發展觀察及點數能力,體驗數數的快樂,進一步感知春天特徵。

重點: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春天是一個特別美好的`季節,所以幾乎每門課中都有關於春天的內容。數學不僅是人們生活和勞動必不可少的工具,通過學習數學還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動中孩子對排列順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為老師,除了教給他們知識外,還得關注他們的思想。要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引導觀察發現實物有規律地交替排序,並能講述出排列的規律。根據中班孩子認知特點及發展水平。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發散性思維能力。

第6篇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

3、下面,開起火車聲音響亮地跟它們打招呼吧。(開火車讀)

1、小蝌蚪的本事可大了,媽媽一生下它們,它們就離開媽媽自己獨立生活,長大。

2、誰能告訴大家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

1、過渡:多可愛的小蝌蚪啊!它和你們一樣,看見別人有媽媽,也想找到自己的媽媽。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它們的媽媽到底長什麼樣呢?(出示小黑板:表格)請同學們輕輕地捧起書,自己認真地把課文的第2-6自然段讀一讀。

1、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大聲地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小蝌蚪在池塘裏快活地遊啊遊,它的身體首先發生了什麼變化?(生説,師貼字:長出兩條後腿、播課件插圖、貼圖2。)

2、當它們快樂地遊玩時,看見(播放課件:第二幅圖)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它們會想些什麼?

3、小蝌蚪很想找到自己的媽媽,就向鯉魚阿姨打聽。小蝌蚪是怎麼問的?(課件出示:第二句話,“迎上去”用紅色)

a看圖理解“迎上去”:請看圖,這裏為什麼用迎上去?(小蝌蚪們心情急切,它們與鯉魚媽媽是面對面的。)

4、小鯉魚都有自己的媽媽,同學們的媽媽也都在後面聽課了,小蝌蚪多麼想念自己的媽媽呀!現在你們就是那些非常想念媽媽的小蝌蚪,老師就是鯉魚阿姨,該怎麼問呢?誰能迎上來問一問?(大家讀敍事的.部分,***同學來讀問話。)

6、現在,(師指着某一組)你們這一組小朋友就是那羣小蝌蚪,一起來問鯉魚阿姨吧。

8、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子的?(師貼字:四條腿,寬嘴巴)

9、多好的鯉魚媽媽呀!它不但告訴小蝌蚪媽媽長得什麼樣,而且熱情地告訴它們到那邊去找吧。那麼,我們該怎樣讀?誰來當鯉魚媽媽?

11、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們知道了小蝌蚪——(師指小黑板,生説:長出了兩條後腿),知道了小蝌蚪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六、半扶半放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

2、出示課件:第三幅圖下面,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一個人敍事,兩個人讀小蝌蚪,一人讀烏龜的話。

讀完後小組討論表格上的問題(小黑板),等會兒向老師彙報。

3、彙報:小蝌蚪的身體有了什麼變化?(貼字:長出兩條前腿);(貼圖3)。

4、彙報:小蝌蚪從烏龜媽媽口中知道了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子的?(貼字: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5、小蝌蚪為什麼把烏龜認做媽媽?(因為烏龜有四條腿。)

7、小蝌蚪以為烏龜就是自己的媽媽,以為自己找到了媽媽,連忙——追上去。

這裏為什麼用追上去,不用迎上去?(更着急,方位是在烏龜的後面。)

8、小蝌蚪以為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就趕緊追上去,高興地、叫着——(生:媽媽,媽媽!)

9、小組分角色朗讀。(1、2讀敍事部分;3、4當小蝌蚪,***讀烏龜媽媽説的話。)

1、下面大家自己讀一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2、結合學生的回答(貼字:尾巴變短了;貼圖4。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3、請看圖(出示課件:第四、五幅圖),小蝌蚪們終於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媽媽笑着説:“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4、小青蛙是怎麼跳到荷葉上的?(知道動作蹬、跳、蹦)

5、請一個女同學來當青蛙媽媽,兩個學生表演青蛙跳到荷葉上的動作。

6、學生評議。(青蛙媽媽高興的語氣、小青蛙的動作)

1、過渡:小蝌蚪長成小青蛙了,它們跟着媽媽幹什麼呢?

3、貼圖5沒有尾巴的小青蛙:小蝌蚪是怎麼長成小青蛙的?(課件展示填空: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又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不知什麼時候,尾巴不見了,長成了青蛙。)

4、(課件出示:最後一幅圖):小蝌蚪長成青蛙後,天天跟着嗎媽媽去——捉害蟲。

你們看,青蛙媽媽捉到一隻好大的害蟲,一隻小青蛙也跳出來,伸出舌頭學捉害蟲,它們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小朋友要——(保護它)。

請小朋友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哥哥姐姐們有關青蛙捉害蟲的資料,比如:青蛙都吃什麼害蟲?一隻青蛙一天能捕捉多少害蟲呢?

3、誰來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字在田字格里該怎樣寫?

第7篇

1、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並能看圖複述故事。

一、 引導語:小朋友們都見過小蝌蚪吧,現在小蝌蚪長大了,它們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二、 教師展示幻燈圖,引導幼兒談談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説些什麼?

2、小蝌蚪看到鴨媽媽,是怎麼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4、鴨媽媽是怎麼描述青蛙的樣子的?她説的完整嗎?

5、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説説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有什麼本領?

七、集體邊看vcd邊學習複述故事,重點讓幼兒掌握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幼兒複述時要啟發幼兒通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來表現媽媽們的不同形象。(如烏龜媽媽比較憨厚;大白鵝速度較快,嗓門大,表現出熱情)

八、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麼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麼做?

九、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組織幼兒看教學課件。

在活動中我一開始創設遊戲的氛圍,讓孩子模仿小蝌蚪的遊動,用身體動作來感知和體驗蝌蚪的不同動態,為後面的繪畫環節做好鋪墊。在課件的運用上,能調動幼兒的情緒,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孩子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昇華,更加深了孩子對親情的感受。在這次借班上課中,我發現這個班的孩子有過手指點畫的基本經驗,我在活動中調整目標,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推動幼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互動,師生共同探索小蝌蚪的外形及遊動的不同方向,能關注師生之間和諧的關係,雖然我跟他們只見過兩次,但在活動中他們始終能有愉悦的體驗,獲得成就感。特別讓我感動的是當我準備結束繪畫時,許多孩子還意猶未盡的要求還要畫,讓我感覺到活動雖然結束,但是教育還在延續。

在活動中,我發現有部分幼兒已經具有左右概念,本來在畫紙上的小魚是作為一種指向作用的。繪畫時的一些規範要求我也是讓孩子在教師的潛移默化示範中掌握,如:保持畫面整潔,用小池塘的方法暗示幼兒,讓他們自覺的去維護池塘的乾淨。也非常感謝曙光幼兒園有這麼好的先進設備展示作品,利用大屏幕展示作品更便於幼兒觀察,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感受自己的作品收到重視。在講評活動中也便於全體孩子共同觀察、共同評價。在講評中我尊重孩子,雖然他們年齡小,但是我還是給機會讓他們能進行簡單的自我評價和他評兩種方式,學會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優點。在最後結束環節中,因為是借班上課,有部分孩子未能來參加,我讓孩子們當小老師去教其他小朋友,再一次激發他們的成就感,體現孩子之間的生生互動,同時,也滿足幼兒想再一次作畫的慾望。

在這次活動中,我在作畫前要求應該更明確一些,讓孩子知道先多點幾隻蝌蚪的腦袋,再添畫尾巴。這樣既能保持手的乾淨,又讓孩子知道要有順序的進行繪畫。在最後評價過程中還是有些單一,我應該在評價中給孩子一個評價的定義,比如這個孩子的畫乾淨,蝌蚪遊動方向等。這個班的孩子語言發展比較好,我可以讓她們根據自己的畫來豐富自己的語言。

第8篇

1、關注畫面的安排,嘗試變化小蝌蚪與其他故事角色之間的大小和位置。

關鍵提問:“我們以前都會畫小蝌蚪,以前畫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呢?你是怎麼畫小蝌蚪的?”

引導語:“我們小朋友都會畫小蝌蚪,今天我們來看一看齊白石爺爺畫的蝌蚪。”

教師小結:齊白石爺爺畫的小蝌蚪很逼真、很靈活,小蝌蚪看起來簡單,但要畫得靈活可不容易。

1、出示動物圖片,將其放置不同的位置,請幼兒觀察。

過渡語:“我們都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故事中遇到了誰呀?”(幼兒講述故事情節,教師擺放故事角色到不同位置。)

關鍵提問:“小蝌蚪遇見了鴨媽媽,小蝌蚪們游到了鴨媽媽的身邊,你們看,小蝌蚪游到鴨媽媽的身邊了嗎?鴨媽媽看得到小蝌蚪和他們説話嗎?”

關鍵提問:“這一次小蝌蚪遇到了大魚,小蝌蚪遊了過去,小蝌蚪要遊在哪裏?”(變換故事角色)

小結:小蝌蚪可真靈活,游到東來游到西。遊啊遊,游到動物的身邊找媽媽哦!

過渡語:“我們今天也來創作這個故事,來畫一畫小蝌蚪找媽媽。”

2、添畫與主題有關的事物,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動物形象和設計畫面。

鼓勵幼兒大膽向同伴介紹自己創作的小蝌蚪找媽媽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