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篇 教學反思: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引導學生髮現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來源:巧巧簡歷站 8.03K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部適合國小生閲讀的兒童文學作品。本文將就該作品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及教學反思進行探討,以期對語文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有所啟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篇 教學反思: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引導學生髮現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第1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敍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並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聽錄音範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着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媽媽對他們説了一句什麼話?他為什麼説:“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瞭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篇 教學反思: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引導學生髮現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第2張

第2篇

聾校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理解語言、掌握語言,運用正確的語言進行表達,而語言教學最重要、最艱鉅的任務,就是幫助聾生建立語言信息和視覺形象的相互感應關係,它們之間具有彼此觸發的能力。我們都知道,人的認知活動是從感性開始的。因此,直觀教學對於聾生的認知顯得尤其重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能使聾生充分運用視覺器官,觀察事物形象媒體,使聾生獲得的概念鮮明、完整、充分而真實,具體而明確。此外,直觀教學法也能喚起聾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是較好的直觀教學手段。

新課程理念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學的本質就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交流、相互溝通、想互啟發、相互補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能與學生真誠地開展交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凸顯小蝌蚪找媽媽生動的動態畫面,幫學生建立了語言信息和視覺形象相互感應的關係。接着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找”與“變”的兩條線索,讓學生主動觀察這兩個交錯進行的過程,然後主動思考小蝌蚪身體變化的過程,最後主動進行有序地、完整地表達。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小蝌蚪在長成青蛙過程中,身體上發生的變化,使學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後”這幾個詞的先後關係,同時也學會了使用這幾個詞語。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聾生能説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話,為提高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大有作用的。應該説多媒體技術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保持課文情節的完整性、保持語言文字表達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主動觀察、主動學習課文內容。這對聾生理解語句意思很有效,對訓練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該為多媒體技術帶來的便捷而歡呼,更該為多媒體技術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精彩而喝彩!

第3篇

今天上午我給小朋友進行科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助下,孩子們的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瞭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的瞭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能力)

説到小蝌蚪長大後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徵、喜歡吃什麼、有什麼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動內容,讓孩子們到户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麼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並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

第4篇

?小蝌蚪找媽媽》是中班主題活動《春天》中的一節語言活動,春天來了,在各個領域裏都涉及到一些和春天有關的活動,剛開始的時間裏,孩子們對現在是什麼季節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回答到的。漸漸的,在系列活動開展後,孩子們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氣候、植物的變化,春天的動物基本特徵等。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們已經通過畫“小蝌蚪”“折小蝌蚪”利用一次性紙盤製作“青蛙”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已經初步瞭解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簡單過程。所以孩子對這節課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有這個故事孩子也有聽過不同的版本,孩子還是比較喜歡的。

但怎樣能使中班的孩子更進一步地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知識有所期待呢?

首先,我以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激發孩子的興趣;然後請孩子觀看圖片,説説你都看到了什麼,讓孩子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想法,然後把孩子的答案做一個整理。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觀察力,又給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間,使孩子有自己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也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力。

二、我在用不同的聲調來分段講故事,把問題拋給孩子:如,青蛙媽媽在水草上生下了什麼樣的卵?讓孩子學説:“黑黑的、圓圓的卵”。以此層層遞進,通過“小蝌蚪與四個媽媽”的對話,讓孩子逐步瞭解青蛙的特徵。以至於到最後“小蝌蚪通過與青蛙媽媽”的對白,知道小蝌蚪與媽媽不一樣的原因,把本課的重點推向了高潮。

三、在孩子自由觀察和通過講解的基礎上,在進行“角色表演”,使孩子的興趣點又達到了一個級別,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故事的進一步記憶和鞏固。

但由於故事偏長,對中班孩子來説不是一個課時就能達到目的的。所以,趁孩子午睡時我又生動地講了一遍,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對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有了完全的瞭解。

每個活動過後,都有很多缺陷等待着我們去反思,去探討,去學習,只有不斷地進行剖析,我們的孩子才能有所收穫,但願自己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瞭解孩子的所需,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第5篇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藴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的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並適時拋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入創設的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説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節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麼相差那麼大?”,孩子們被問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下獲得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現自己對於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於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課上的氣氛比較悶。總而言之,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

第6篇

生:也不能把“鼓着”改為“長着”,因為改為“長着”就看不出青蛙眼睛是凸出來的了。

生:改成“瞪着”也不好,那樣的話再讀課文就覺得青蛙媽媽太兇了!“鼓着”多好呀!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説的真好!老師給你們鼓掌!

心得一: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比較辨析中懂得了課文用詞的準確,生動形象。對於刻畫人物,表達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對培養學生語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不正是要學生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嗎!

師:同學們,小蝌蚪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你們覺得高興嗎?

生:老師,小蝌蚪早就應該找到它的媽媽了!在它遇到鯉魚阿姨的時候,如果不是鯉魚阿姨沒和小蝌蚪説清楚它們樣子,它們就不會把烏龜錯認成自己的媽媽了!鯉魚阿姨是認識青蛙,她為什麼不説清楚呢?

師:(讚賞)對呀!這個問題連老師也沒想到!那如果同學們是鯉魚阿姨,你準備如何對小蝌蚪説呢?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就説:“孩子,你們的媽媽呀,四條腿,寬嘴巴,頭頂上鼓着一對大眼睛,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還告訴小蝌蚪:“你們的媽媽叫青蛙她叫起來呱呱呱的。”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還告訴小蝌蚪:“你們的.媽媽經常蹲在大荷葉上,從這個荷葉上一下子蹦到那個荷葉上。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你們比鯉魚阿姨説的具體,相信小蝌蚪不會把烏龜認成自己的媽媽了。那麼在平時當別人向你詢問問題時,你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別人呢?

心得二:學生大膽的對鯉魚阿姨的回答提出質疑。這種質疑正是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的思維表現。在我們成年人眼中可能覺得這種質疑太簡單或是存在問題。但是對於老師來講應保護學生的這種大膽質疑。“讀須有疑”嗎!而且在質疑之後的教學,不正是對學生進行了較好的説話訓練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大膽想象,敢於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養,同時學生的動口、動腦能力和發散思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雖然學生的這些回答很幼稚甚至是錯誤的。(雌青蛙不叫,呱呱叫的是雄青蛙。但是對國小生來講能抓住青蛙的叫聲這一特點來説,就值得表揚!課後在關於“青蛙知識你知多少”的活動中我和學生了解了很多關於青蛙的知識,當然也包括這一點。)最後和學生談到了生活中的問題關於有人詢問時應如何對待,不正是學語文用語文嗎!

第7篇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是故事連環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畫,並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閲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的故事情節,在畫面中表現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於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內容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並且規定孩子們選擇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願意畫青蛙,魚,通過觀察,我發現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複雜,導致孩子們都不願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後請幼兒自己説説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範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後,簡單的'從整體佈局和均勻塗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並把較優秀的作品佈置在了主題牆,其餘幼兒作品合訂在一起,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閲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