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優秀2篇 雙重啟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反思與優秀表現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6W

《小蝌蚪找媽媽》是經典的兒童繪本,也是許多學校和家庭中的必備讀物。通過講述小蝌蚪尋找媽媽的故事,孩子們能夠了解親情、勇氣和毅力等重要品質。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從中認識生命的形態和生長規律,同時也能引導孩子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優秀2篇 雙重啟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反思與優秀表現

第1篇

“老師,小青蛙傷害小生命!”——語文主題學習的研討課上,已接近下課,班上的“問題小孩”黃尹烈指着課件上小青蛙捉害蟲的畫面,冷不丁發出驚呼——這驚呼,讓台下聽課的老師“哄”地一聲笑開了,也讓台上的我立馬愕然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小蝌蚪找媽媽》,按照語文主題學習的實驗宗旨:節省課內講讀的時間,把課外閲讀挪到課堂上來進行,因此,本節課我帶進了兩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傷害小生命》,黃尹烈的驚呼就是在剛讀完《別傷害小生命》這個小故事後發出的——畫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長舌頭捲住一隻螞蚱。這,不是與“別傷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嗎?好一個觀察仔細、善於聯想的黃尹烈!

沒有想到一年級的小屁孩會突然間擲出一個這樣雷人的炸彈,怎麼迴應?備課時根本沒預設這一方面的問題,心一下子提上來了,腦子快速地迴旋着,其實這是食物鏈的問題。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該怎樣跟他們講,於是不動聲色地笑着問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傷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傷害,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謝欣馬上説了一句“會亂糟糟”,緊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會有災難”,“亂糟糟”和“災難”他們大都知道是什麼樣子,順着他們兩個的話題,我引導他們再次觀察圖畫:“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螞蚱,而螞蚱又會吃掉農民伯伯種的莊稼,它們之間就像一條鏈子一樣,我們把這叫做食物鏈,有興趣的同學……”

“食物鏈,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車》上看過!”還沒等我講完,學習委員範暄羿馬上接口,《神奇校車》?嗯,出口出現了!我立馬撐開大門:“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車》帶回學校,我們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學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時間問問爸爸媽媽,瞭解一下關於食物鏈的知識!”

“還可以百度一下!”黃尹烈再度開口,給了大家一個很明確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經常講的,他這小子記住了,挺好!順利拆除了他丟的.炸彈,依時下課!

下午,一到課室,班長鄭雅心就給我遞上了《神奇校車》一書,藉着課前的時間,在“酷我”音樂盒裏搜出了研討課上聽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這兩首兒歌,由於旋律輕快、簡單,幾次循環聽下來,課室裏已是一片整齊的“咕哇呱呱”聲;上課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願一起看了《神奇校車》之有趣的食物鏈,在捲毛老師的帶領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車,到海洋裏轉了一圈,知道了“人類吃金槍魚、金槍魚吃鳳尾魚、鳳尾魚吃小魚、小魚吃海洋裏的浮游動物、浮游動物吃浮游植物”這樣的一條食物鏈,還知道了人是這條食物鏈中的頂層,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鏈中的最底層等等的知識;聰明的黃益濤馬上説出了生活中的一條食物鏈:貓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説出了“人吃豬、豬吃青菜”、“七星飄蟲吃蚜蟲、蚜蟲吃棉花”等的食物鏈。儘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們對“食物鏈”的理解,心急的曾煒軒還馬上拿出了畫紙,説要像《神奇校車》上的阿諾一樣,把食物鏈畫出來——能舉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興趣動手去做——這一閲讀效應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謝黃尹烈的“老師,小青蛙傷害小動物!”,感謝範暄羿的“食物鏈,我在《神奇校車》上看過!”!因了一節研討課,孩子們讀了兩個小故事,學了兩首歌,看了一本課外書,瞭解了食物鏈——這,不也是一條鏈嗎——知識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優秀2篇 雙重啟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反思與優秀表現 第2張

第2篇

當孩子剛接觸到新課文的時候,總是非常感興趣。怎樣有效地利用第一課時孩子的新鮮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説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見過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孩子就會邊看圖邊説出很多關於小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孩子們多讀課外書興趣。

在孩子説了很多關於小蝌蚪的信息後,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説後讀,把孩子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老師的言語在課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們的注意。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後,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裏快活地遊玩着,有一天,它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起跟着它們去找好嗎?”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小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讀着讀着,他們就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來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為什麼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説‘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為什麼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的嘴巴並不寬啊!”……孩子們能提出這麼多的問題,説明他們已經沉浸在課文裏,思維活躍,作為一個探究者的角色在積極的學習了。這也讓我非常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羣多麼愛動腦筋又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我並沒有馬上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孩子繼續讀課文,然後讓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起討論。結果孩子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為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裏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