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教學反思9加幾教學設計及反思5篇 "優化9加幾教學:設計反思與實踐"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8W

《9加幾》教學反思是一篇針對國小數學教學的反思性文章,並根據教學實踐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教學設計建議。本文通過深入剖析學生在“9加幾”的加法運算中出現的常見錯誤及解決方法,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規劃課程和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9加幾》教學反思9加幾教學設計及反思5篇

第1篇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後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本節課重點學習“湊十法”。

上課時用課本上的運動會情景圖導入。你看到了哪些信息?箱子裏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一共有幾盒牛奶?

看到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呢?你想怎麼列式呢?學生迅速給出答案:9+4=13。你怎麼算的呢?

我一聽,第三個孩子把我這節課要學的內容一下子説出來了。順勢直接把“湊十法”説了出來。然後讓學生們一遍一遍重複把4分成1和3,9+1=10,10+3=13這個計算過程。説完以後,我認為必須使用學具來直觀感知,就問“怎麼用手中的學具來表示剛才湊十法的過程呢?”因為師父在聽隨堂課,我怕孩子們答不上來,又説“你有小棒、還有計數器,想一想。”但此時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學生在課本上找完信息後,我沒有及時讓課本歸位,所以大部分孩子擺放小棒時沒有足夠的空間,所以並沒有充分的感知小棒擺“湊十法”的過程;第二學生剛擺上我就急着讓學生們展示,只有幾個孩子能跟上節奏,然而我又沒有觀察到,所以課後發現這個環節的效率並不高;第三,計數器的使用也是很匆忙的結束,並沒有關注到全班。

課後,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大部分學生可以解決9加幾的問題,但是對“湊十法”掌握得不牢固。我認為原因是課堂上對“湊十法”的講解重點不夠突出,在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環節耗時太多。第二,因為課堂上的方法多但是沒有更深的講解,“學困生”一種方法都沒有掌握好。在下節課又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和“湊十法”對比發現“湊十法”的優點,再次加深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

總的來説,就是自己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沒有把握好,對課堂學生的監控也不到位,希望以後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9加幾》教學反思9加幾教學設計及反思5篇

第2篇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在教學9加幾時就是按傳統的9加幾教學的,在複習鋪墊時用了以下三個層次:一個數分成1和幾或幾和1,出了幾道10加幾讓學生搶答後説為什麼算的這麼快,因為剛剛學完,學生説的很好。接着又出了幾道9加1再加一個數學生回答的也很好,這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但是通過教學發現不利於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學生已經被老師束縛了。直接用了湊十法。

課的開始我運用創設一個幫買橘子的老奶奶看看還有多少橘子為例題的出示,明顯地表示兩數求和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列出9+4的算式後,則把重點放在探索計算的方法上。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於多少?又讓學生上黑板上來用圓片擺一擺,説一説。在説的過程中,有的説“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説:“從9往後接着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個圓片呢?逐步引導孩子説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在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算法的優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最後讓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好,好在哪裏?讓學生在説的過程中知道了用湊十法比較簡單,為後面的學習“8.7.6加幾”做好了鋪墊。

在這節課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説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以後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

第3篇

?9加幾》是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剛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口算題目。如:9+1+8 9+1+4 9+1+3 這些連加式題,讓學生觀察這些題目有什麼共同點?好算嗎?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如:教學例題9+4時,我不忙着具體分析,而是先喚醒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思維得到解放,眾説紛紜: 有的是一個一個數的,有的是接着數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用湊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這樣,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不斷地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意識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學生們敢於發表觀點不一的看法。

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但有些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如:挑選兩名學生進行口算比賽,其中一名用數的方法,另一名學生用湊十法,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算法進行評價,進而慢慢認識到湊十法是一種比較簡便的算法,以達到優化算法的目的。同時,我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進一步形成湊十法的表象,及時內化計算方法,做到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也為後面學習加減法簡便計算中湊百、湊千奠定基礎。這樣既呵護了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計算方式的權利,又給學生提供了對各種方法做出比較、反思和改進的機會,促進學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的不到位,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請孩子們看着圖,先提數學問題,然後列式、解答,這樣就能給孩子留下一個思考計算過程的空間。覺得自己有時候,考慮問題還是不夠全面,不夠細,教學時免不了因為一開始的粗枝大葉而走回頭路。

第4篇

?9加幾》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20以內不進位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的運動會場景為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存在着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學生説一説如何計算9+4。在説的過程中,有的説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説從9往後接着數,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説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後讓生比較這幾種方法那一種比較簡便。然後引出課題。當然我也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還存在問題,雖然運動會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事情,但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説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離學生的生活還是比較遠的,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課題(如拿藥盒等),這樣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説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因此在這裏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湊十法。 引導孩子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説出湊十法。在此繼續讓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幾的算式,加深理解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後面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例子(藥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環節中也許可能會好的。這個環節裏有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限,在日後的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湊十法後,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變式練習,拓展學生的思維。拿算式找朋友,讓學生找到朋友以後,有一個數14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説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5,也可能會出現10加4,還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可能會出現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還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做的還不夠好,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日後在教學中多出類似的習題,逐漸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可能學生説的不太完整,但這樣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讓學生説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讓生説説心情,同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依據,讓我們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夠喜歡自己的課。

總的來説,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提高,讓學生真正掌握應該學到的知識和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個個成為有用的人。

第5篇

?9加幾》是國小生在學習和認識20以內不進位的加法和減法的基礎上去進行學習的。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就能夠使學生在下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時候打下堅實基礎。下面我個人就本節課在教學過程所做的反思: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上課開始,我從同學們經常熟悉的操場場景為題材,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發散孩子們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同學看到生活中處處都隱藏着數學知識,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從而激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努力地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其中。在找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同學們講一講如何計算9+5。在説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們説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5=14;有的孩子們説從9往後接着數,10、11、12、13,14,就是14;也有孩子們説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4盒加上就是14盒。無論孩子們的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否定。教師應放開思想,多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倡導多種多樣的計算方法,只要是孩子們自己發動腦筋想出來的正確的方法,就是最好方法。然後讓孩子們自己去比較哪一種方法更簡便。然後再引出今天學習的主題。當然我也認為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還存在着問題,雖然操場是他們熟悉和喜歡的地方。但是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説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還是有點遠離孩子們的生活,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最熟悉的事例引出課題(如拿礦泉水等),這樣更加利於學生的學習。

數學教學和學習中,怎樣能夠學習和掌握知識,其中我個人認為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愉快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們自己動手實踐、在樂中學習。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和構建知識的過程。數學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就是要由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想象,體會,而不是單純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去獲取。根據我個人對數學理念的理解,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着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知識的實際出發,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棒理解和掌握湊十法。引導孩子們思考,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分步引導孩子説出“湊十法”。讓他們繼續用小棒操作計算9加幾的算式,加深對湊十法理解。因此,只要是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我絕不會代替的,做到讓孩子們多想、多動、多練,提高他們的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一些想象力,使課堂氛圍始終活躍,孩子們學習興趣濃。接下來讓孩子們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事例(礦泉水),如果我把它放在前面一個環節當中可能效果會更好一點的。這個環節當中裏有少部分孩子的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一定影響,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在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以後,還要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我拿出了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練習是變式練習,發散的學生的思維能力。算出式子找朋友,在學生找完朋友後,有一個數15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説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6,也可能會出現10加5,還有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有可能會是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們的靈活的思維能力。當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做得不夠好,還有待教師的引導。

讓學生説説自己今天學習的收穫,部分學生概括的不夠詳細和完整,不過這樣也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參考性依據,讓我們反思在以後教學中怎樣能夠使學生很好參與教學活動,大大的提高學習興趣和濃厚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喜歡上我的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