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第二課時教案5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探索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1W

本文介紹了關於《小蝌蚪找媽媽》的第二課時教案,教案重點圍繞着理解小蝌蚪的觀察能力及感性認識能力,通過活動、遊戲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對自然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小蝌蚪找媽媽》第二課時教案5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探索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第1篇

活動準備: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有一幅有小蝌蚪池塘的圖片;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圖片各一張;音樂《小蝌蚪找媽媽》。

“小朋友們,春天是個春暖花開的季節,讓我們一起開着小火車去郊遊吧。”音樂起,做律動進入室內。

“火車到站了,哇,這了好美啊,看!這是什麼呀?”“你們還看到了什麼其他的東西了嗎?”

“好多可愛的小蝌蚪啊,他們在幹什麼呢?”“你們知道小蝌蚪是怎麼游泳的嗎?”請個別幼兒創作並表現出小蝌蚪游泳的動作。

教師清唱前半段歌詞,並和幼兒一起做小蝌蚪游泳的動作。

“小朋友,你們開心嗎?小蝌蚪好像有點不開心呢?我們來問問他怎麼了?”繼續放後面一段歌曲“原來他們找不到媽媽了,我們一起來幫他們找媽媽吧。”

“現在我是蝌蚪姐姐,你們做我的小蝌蚪吧,讓我們一起去找媽媽吧。”

( 1) 放前半段音樂,並跟着音樂做律動,音樂結束,鴨媽媽出現,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老師扮}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一張大嘴巴,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 音樂再起,蝌蚪繼續遊,到最後一句“媽媽,媽媽在哪裏”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 音樂再起,蝌蚪繼續遊,到最後一句“媽媽,媽媽在哪裏”時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烏龜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着綠衣服,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4) 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起拍手説:“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小蝌蚪找媽媽》第二課時教案5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探索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第2張

第2篇

1、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教學準備:小蝌蚪生字卡課件,課文六幅插圖課件,歌曲《小蝌蚪》。

師:一羣活潑可愛的小蝌蚪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小朋友想不想和它們交朋友?

師:誰認對一個詞語寶寶就可以得到一隻可愛的小蝌蚪。(認對後點擊一下生字卡,小精靈歡快地説:“獎給你一隻小蝌蚪”)

師:小朋友個個都是認字的能手,池塘裏的小蝌蚪可高興啦!

(出示課件2,即文中插圖1)小蝌蚪長成什麼樣?看誰觀察得仔細。

師:你真行,正確地讀出了“長”的兩種讀音。小朋友試着讀一讀第一自然段。

師:你帶着笑容把“快活”讀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興呀!誰也能高興地讀一下這段話。

師:真不錯!小朋友讀得這麼高興,李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小朋友認真聽,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得最棒!師範讀後,問:老師讀得好不好?

生一(評):老師把“一羣” “大大”“黑灰色”讀得重一些,把“長長”讀得長一些。

師:謝謝小朋友的誇獎(點擊小精靈),你們想讀好這句話嗎?

師:你真棒!(點擊小精靈)小朋友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長出了兩條後腿。

師:小朋友真聰明,請小朋友找一找哪個自然寫了這幅圖畫的內容。

師:誰願意來扮演小蝌蚪,讀讀小蝌蚪問鯉魚媽媽的話。

師:小蝌蚪不“走”上去問而是“迎”上去問,這是為什麼呢?

師:讀得好,還加上了動作。(點擊小精靈)小朋友自己讀讀這句話。

師:鯉魚媽媽怎麼告訴小蝌蚪的,誰願意做鯉魚媽媽。

生:(大聲地讀)“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平時,當媽媽看到你急着找東西時,媽媽是用怎樣的語氣對你説呢?誰能學着媽媽説話的樣子讀讀鯉魚媽媽説的話。

師:鯉魚媽媽真熱情呀!小朋友也熱情地讀讀鯉魚媽媽説的話。

師:長出兩條腿的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這裏知道了自己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沒找到媽媽的小蝌蚪多着急呀!它們該怎麼辦呢?

師:請小朋友學着上圖的學習方法來學習這幅圖。先觀察小蝌蚪的變化,再扮演角色讀一讀課文內容,好不好?

生一:(自信地站起來)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前腿,它們找到了一隻大烏龜。(點擊小精靈)

生二:小蝌蚪遊呀遊,它們找到了一隻大烏龜,這時小蝌蚪已經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你用上了“已經”這個詞,真棒!(點擊小精靈)誰願意來扮演小蝌蚪和大烏龜?

師:請一名小朋友讀旁白,你們倆來扮演小蝌蚪和大烏龜,其餘小朋友當評委,好不好?

師:你表演時既有表情,還加上了動作,頂呱呱(點擊小精靈)

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一天天長大、變化,雖然很累,但它們不怕累,終於找到了媽媽。

(出示課件5,即文中插圖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圖上的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子?

師:請小朋友邊看圖這聽老師讀第四自然段。(師範讀)小朋友能不能學着老師的表情來讀讀這段話。

師:你們真棒!都獎一隻小蝌蚪。(點擊小精靈)小蝌蚪找媽媽真不容易呀!它們找到媽媽時的心情怎麼樣?青蛙媽媽的心情又怎麼樣呢?小蝌蚪有什麼變化?

(出示課件6,即文中插圖5)小朋友觀察後説一説畫面內容。

生二:(笑着説:“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師:你們真行,讀出了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高興心情。(點擊小精靈)小朋友想不想讀讀小蝌蚪和青蛙媽媽見面時的話語。

師:假如你們是蝌蚪,找到青蛙媽媽時會説什麼話呢?比一比,看誰説得棒?(在小組內説)

師: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在幹什麼?它們有什麼變化?

師:小朋友個個都挺聰明,既會讀還會表演。我還想看一看小朋友的表演,你們願意把《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表演給聽課的老師看一看嗎?

生:(大聲説)願意。(戴頭飾表演,一人旁白,一女生扮鯉魚媽媽,兩位女生扮小鯉魚,一男生扮烏龜,一女生扮青蛙媽媽,其他學生扮一羣小蝌蚪。)

今天這節課上,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它們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它們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多少害蟲呢?我們課後去探究一下,在下節課把你們瞭解的知識講給其他同學聽。

農村小朋友對小蝌蚪長成什麼樣,青蛙長成什麼樣,小蝌蚪長大變成什麼,這些知識對於他們來説是輕而易舉的。在課前我調查了一下90%的同學都玩過小蝌蚪,有的甚至還養過小蝌蚪,但針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並非説得清楚。因而我在備課時,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為重點,按照從觀察——説話——朗讀——表演的過程來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一開始,我利用課件“和小蝌蚪交朋友”複習生字這一教學環節,創設了一個能把學生領入意境的學習情境,利用兒童的好奇、好勝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使學生與老師之間更親近。

“胸有成竹,有條不紊”。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圖文並茂,形象生動。每幅彩圖都配有一段相關的文字,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但要低年級兒童用自己的話來完整表達每幅圖的意思,是有點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細緻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心中有“譜”。在教學中,我用分段教學法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話説説畫面內容,只要學生説的話與畫面有一點聯繫就作出中肯的評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每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及鯉魚媽媽、小烏龜、青蛙媽媽的表情後再叫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畫面內容。一節課下來,收穫還真不小。這樣先指導觀察後説話,學生就會心中有數,不至於東拉西拉,言之無序,自然而然就使學生邊練邊説,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文本之間要形成對話和交流的關係,朗讀起到了橋樑的作用。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體會、揣摩。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親自參與理解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採用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這三種朗讀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迎”“追”等詞語的意思,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去朗讀,讀後同學評價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反覆練讀。從讀中悟出詞意、句意,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自主、合作、輕鬆的氛圍內培養了朗讀能力,也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從本課的教學實驗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選擇恰當的朗讀訓練,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説話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第3篇

1、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仔細觀察、虛心求教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觀察動物的興趣,具有熱愛生命的情操。

2、學會本課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別”;理解16個新詞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發現、孤獨、確實”的近義詞。

3、能仿照例句,根據規定的內容,用“原來……怪不得……”寫一句話。

1、懂“不合羣”,並能瞭解合羣何不合羣的蝌蚪的區別。

2、學會本課12個生字,能讀準多音字“調、覺、難、別”的讀音,掌握16個詞語。

1、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請他們把比較有價值的寫在黑板上。如:小蝌蚪為什麼不合羣?不合羣的小蝌蚪是怎樣的?作者為什麼要寫不合羣的小蝌蚪?

2、指名讀感興趣的小節,並糾正讀音。(調、別、仍、難、覺)

2、再請學生選擇一個次要的問題,帶着兩個問題到書中尋找答案。

從形體上看,獨遊的小蝌蚪比羣遊的小蝌蚪略微大一點;從顏色上看,獨遊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羣遊的卻是黑色的。(指導朗讀時,注意讀出不同點)請學生講一講兩類蝌蚪的不同。

1)我發現有隻小蝌蚪孤零零地在遊,好像在跟那些成羣結隊的小蝌蚪鬧彆扭似的。

2)不料,那隻小蝌蚪又從隊伍中鑽出來,單獨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詞語是什麼?(朗讀時,強調“又”和“單獨”)

3)可是,過了一會兒,他仍舊從隊伍中鑽了出來,自個兒悠閒地游來游去。

朗讀時強調“自個兒”。説説“悠閒”的意思或做做樣子。

4)我們在課文中找到了那麼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詞,你想怎麼評價小作者?(體會漢語的豐富性,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

5)作者寫得那麼好,我們怎樣把它讀好呢?(齊讀1、2兩段)

這就是不合羣的小蝌蚪,它跟成羣結隊的小蝌蚪是不一樣的。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能幹,在讀一篇文章的時候,不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還能自己解決問題。

1、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仔細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羣的原因。

4、明白生活中有許多科學知識,懂得要學會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需要做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並虛心求教。

合羣 孤零零 成羣結隊 鬧彆扭 孤獨 不料 隊伍 單獨 調皮 仍舊 悠閒 略微 難道 疑問 蛤蟆 怪不得

1、上節課我們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知道了不合羣的小蝌蚪是怎樣的?

但是,課文中的兩位同學和我們都一樣,雖然有了這樣的發現,卻不知道原因。1、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問嗎?這個問句還可以怎麼問?

2、如果我們平時碰到不懂的問題,有哪些辦法可以解決呢?(如:查百科全書,上網查詢,問老師)

3、書上的小朋友採用了問老師的辦法。他們是怎麼問的呢?怎樣才能讓老師很快地聽明白?那麼,我們在問的時候,就要求講清楚,用一句話説明白,不羅嗦。誰會問?(先請學生説,在不能説清的情況下,出示兩個句式。)

句式:老師,我發現有些小蝌蚪……,這是怎麼回事?

老師,我發現有兩種不同的小蝌蚪,一種……一種……,您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書上那個句子説明他們明白了?你能用“原來……怪不得……”根據課文內容説説你明白了什麼嗎?(指導朗讀)

6、討論到這裏,小朋友們有沒有找到另一個問題的答案呢?在3月25 日,這麼一個晴朗的日子裏,我們去春遊。作者為什麼在日記中不寫寫小朋友們是怎麼玩的,而寫這麼幾隻小蝌蚪?

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可青蛙媽媽還在煩惱呢!你看,這只不合羣的小蝌蚪就這樣離開家,在外面玩,青蛙媽媽可着急了。你能幫幫它,為它寫一則尋人啟示嗎?討論:啟示中應該寫些什麼?(外形特徵,性格脾氣)

第4篇

一、學會生字詞,會用“快活地”造句;進行“感歎句”和“疑問句”句式的訓練。

第一課時:激發學習情緒。自學課文。結合檢查自學情況教學生字詞。試讀課文。理清層次、分段。範讀課文。複習生字詞。

這兩天,小朋友們都在觀察小蝌蚪,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認識自己的媽媽,它們就去找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

2.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烏龜 提示學生注意“龜”的下半部是不是“電”,“l”一筆上面不出頭。

蹲 可指名一學生做“蹲”的姿勢;發音強調韻母是un;教學字形時,提示學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裏面的一短橫不能丟。

披 讓學生聯詞。(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綠色的新裝、披星戴月。)

碧綠 讓學生組詞造句。(例: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盤裏。)

可採取全班輪讀的方式進行。(一人讀一句,或一人讀一節)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先啟發學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後再給全篇課文分段。(學生如有困難可先默讀)

提問:課文中寫小蝌蚪找媽媽,寫了幾個小節?(二、三兩節。)

中間這兩節是寫小蝌蚪找媽媽,那麼這一段前面一節(第一節)寫的什麼?這一段後兩節寫的是什麼?這樣,課文分成幾段?

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媽媽》的插圖。看好後聽老師讀課文。老師讀到哪兒,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圖上有關的地方。

1.出示第一幅插圖。(一張畫有水草的圖,然後貼上一羣小蝌蚪的剪紙。)

提問:你們看,池塘裏有多少蝌蚪?(幫助學生理解“一羣”。)2.如果後面又來了幾羣(在遠處貼上數羣小蝌蚪的剪紙),這叫多少蝌蚪呢?

3.(引導學生觀察)誰説説這些小蝌蚪是什麼樣兒的(訓練説一句話:小蝌蚪。)

4.現在我們看課文上是怎麼寫的?(指名讀第一小節)

5.指點:課文上説小蝌蚪快活地游來游去,告訴我們小蝌蚪很開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們還可以説什麼快活地做什麼,誰能説一句,(引導學生運用“快活地”一詞,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1、敍述:小蝌蚪在池塘裏游來游去(邊説邊揭示長了後腿的小蝌蚪的剪紙,貼在的原來的水草圖上),你們看,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原來的樣子有什麼變化?(引導觀察進行比較)。

2、小蝌蚪遊呀遊呀,看見鯉魚媽媽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揭示鯉魚媽媽的剪紙貼在水草圖上,取下未長腳的小蝌蚪)。這時候,小蝌蚪會想起誰呢?(想起自己的媽媽。)哪個小朋友能説一句話,後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3、小蝌蚪想媽媽,就去向鯉魚媽媽打聽。小蝌蚪怎麼問的?鯉魚媽媽怎麼回答的?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小朋友讀鯉魚媽媽的話,大家讀敍述的話。

4、小蝌蚪照着鯉魚媽媽的話去找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找呀找呀,你們看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樣子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長了四條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紙,貼在水草圖上,讓學生比較。)

5、指點:小蝌蚪先長出的是後腿,後長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遊着,他們看見了烏龜(取下先貼上的鯉魚剪紙和才長後腿的小蝌蚪的剪紙,再貼上長了四條腿的小蝌蚪和烏龜的剪紙),小蝌蚪會怎麼想的?

6、小蝌蚪是怎麼對着烏龜喊媽媽的?烏龜又怎麼説的?現在請女同學讀小蝌蚪的話,男同學讀烏龜的話,老師讀敍述的話。

7、你們想,小蝌蚪怎麼會把烏龜當着媽媽的?學生回答後加以指點:青蛙是四腿、闊嘴巴,但不等於四條腿闊嘴巴的就是青蛙。

8、現在,你們評一評,鯉魚和烏龜的話誰説得全面?(引導學生做出判斷)。

1、小蝌蚪聽了烏龜的話,又去找媽媽,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貼上脱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紙)

2、(取下原先長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紙)小蝌蚪這次怎麼把青蛙認定是自己的媽媽的?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説些什麼?誰能説一句話,後面用感歎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悦心情表達出來?

4、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麼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5、青蛙的樣子,課文上是怎麼描寫的?讓學生比較。

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雙大眼睛。

荷葉上有一隻大青蛙,背上顏色是綠的,肚皮上的顏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來的。

這兩段話意思差不多,你們説,哪一段寫得好?(課文上寫得好,覺得青蛙很美很可愛。)

6、那麼課文上是怎樣把青蛙寫得可愛的呢?我們看,寫青蛙的動作,用了哪些詞兒?

7、啟發:這些表示青蛙動作的詞,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對大眼睛”換成“瞪着一對大眼睛”,怎麼樣?

8、這是寫青蛙的動作。你們再看,寫青蛙身上顏色也是很講究的。誰能把這些詞兒找出來?

11、小朋友,想一想,為什麼要把青蛙寫得這麼美呢?

12、講述:因為青蛙是益蟲。一隻青蛙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13、現在小蝌蚪已經長成了青蛙,它們和媽媽一起捉蟲了,同學們看看圖,再自己讀讀課文。

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説説?

第5篇

“小蝌蚪傻嗎?”問題一提出,教室裏就熱鬧起來了,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筆者認為,這種時候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於是,筆者因勢利導,把學生分成了兩組,組織了一場辯論。

生:小蝌蚪真傻,他看見烏龜四條腿,就把他當作了媽媽。

生:我也認為小蝌蚪傻,因為烏龜雖然有四條腿,但它的嘴巴又不寬。

生:我也覺得小蝌蚪很傻,在沒弄清楚事實之前就亂叫媽媽。

生:我覺得小蝌蚪一點也不傻。他能按照鯉魚媽媽的話去找,烏龜不就是四條腿,寬嘴巴的嗎?

生:我覺得小蝌蚪不傻,因為小蝌蚪和他們的媽媽長得太不像了。

生:我也認為小蝌蚪不傻,小蝌蚪生下來後,他媽媽就離開了他,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什麼模樣。

生:是呀,我覺得小蝌蚪找錯媽媽不是他的錯,而是鯉魚媽媽説的不夠詳細,沒有把青蛙的樣子説完整。

師:你説的有道理,鯉魚媽媽介紹得不完整,才使小蝌蚪找錯了媽媽。那是誰幫小蝌蚪找到了媽媽呢?

生:我覺得不對,烏龜還是沒有介紹完整。他還應該加上“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是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他們的幫助下才找到媽媽的。

生:我覺得小蝌蚪不但不傻,還很聰明。他能把鯉魚媽媽説的和烏龜説的特點合起來去分析。

師:如果老師現在重新問你們小蝌蚪傻不傻,你們會怎麼回答?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知道了小蝌蚪並不傻。他找錯媽媽的原因是鯉魚和烏龜沒有完整地介紹他媽媽的樣子。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不應該單方面去分析一樣事物。而應該綜合地分析才不至於出差錯。

熱門標籤